高考指導:成績忽高忽低 如何填報志愿
2013-05-02 11:16:33北京考試報
填報高考志愿是考生和父母眼下非常關注的一件大事。平時成績無疑是考生填報志愿的一個重要參考。可是,筆者在工作中經常會遇到考生和父母這樣咨詢:孩子有些偏科、成績不穩定,如上次全區排第800名,這次排第1000名。高考志愿該怎么報呢?
尋求老師幫助,分析成績走向
根據實際經驗,筆者建議這些考生先找到學習成績不穩定的原因所在,分析不穩定的趨勢是有高有低還是逐漸上升或下降,預估高考時的狀態會是什么樣。
為了準確和客觀分析成績走向,考生可以請父母和老師幫忙。我曾參加過一次高三年級會,老師集體分析考生學習和思想狀況的場景讓我很受感動和啟發。班主任和科任老師最了解孩子。如果他們的一手情況能和家長交流,一定會讓孩子受益匪淺。
考生是否還有潛能、心理素質好不好?學習方法和態度有沒有問題?客觀分析了這些因素,并找到相應對策,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改進,才能在高考中表現出最佳狀態,也能為填報志愿提供最佳參考依據。
距離高考只有一個多月了,在這最后沖刺階段,成績不穩定的考生要對自身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父母和學校也要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讓考生以良好心態備考。
找到成績范圍,志愿留有余地
在填報志愿時,不少考生都想準確預測高考時能考多少分,即希望找到一個成績點,以此判斷該報哪所院校哪個專業。事實上,很多考生也是這樣做的,但是,這對學習不穩定的考生來講比較難。
如何把填志愿這個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呢?筆者的建議是,這部分考生可以先找到一個區域范圍,并據此填報志愿。這還是容易做到的。如果考生參照成績區間的上限填報志愿,風險會較大;如果參照下限填報志愿,選擇空間和把握就會很大;有的考生和父母用上限和下限相加取中間值,這也是可以參考的做法。
找到區域范圍后,考生填報志愿時還要留有余地。有的考生過于看重招生院校和專業錄取的最低分數線,這對填志愿來講風險很大。如果簡單地把考生成績和錄取最低分數一一對應,一旦考試成績意外降低,考生志愿就會落空。反之,如果填志愿時留有余地,考生應考時心態就會放松,往往考得比預想結果更好。
當然,由此可能出現分數考高了、遠超過報考學校錄取分數線的情況。有些父母和考生會因此覺得“虧了,浪費了分數”。其實不然,各校不同專業之間一般分數差距都很大,有時同一所學校不同專業之間可以相差50分到80分。同時,很多學校在專業錄取時采取專業級差的方法。如果考生填報志愿時不留余地,一旦第一專業落選,因為沒有分數優勢,第二、三志愿被錄取的風險就很大,甚至可能落榜;反之,若留有余地,即使第一專業落選,減掉一定分數后,考生依然有實力考上比較滿意的第二、三志愿專業。
北京高考考前填報志愿已實施多年,中學和大學都已積累了豐富經驗,考試機構也有多年的數據支持。只要考生和父母認真學習政策,參考學校多次大考如上學期的期末考試、“一模”、“二模”考試成績等找準位置,實事求是地填報志愿,不追求不現實的東西,就一定能夠填好高考志愿。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