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恢復全國統考讓農村孩子進好大學
2013-03-06 11:21:10錢江晚報文章作者:張妍婷
個子不算太高,帥得也不太明顯,可只要一站那,一張嘴,總能吸引所有人的眼球,因為他會金剛拳也會綿柔掌。他,就是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
在教育界分組討論會上,從20%的交易稅、中小學取消春秋游、高校取消3000米長跑、農村小學撤并到高等教育行政化、教育公平化,一路炮轟,卻拿捏到位,只有笑聲,沒有一絲火藥味。
“我在北大的時候,農村孩子的比例是35%以上,現在連10%都不到了。”昨天,俞敏洪還在人民網和大家互動,矛頭直指教育公平化問題。
不相信京滬學生的智商一定超過偏遠地區的學生
“我考大學的時候是全國統考,就憑分數。不管你是農村還是城市,也不管你爸是局長還是農民。”俞敏洪詼諧一笑,“中國的政策好像都挺好的,但執行的時候就被官僚體系和特權扭曲了,這是制度問題和監督問題。中國政府官員從來不用為自己孩子的教育擔心,因為他們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在最好的學校學習。”
在俞敏洪看來,教育公平本質上是國家資源的分配公平和整個的過程、程序的公平,而不是結果的平均。“給大家同樣的機會去奮斗,結果自己負責,就像體育比賽一樣,誰也沒有說所有的人都要當冠軍。”
新東方每年都要從北大選出50個偏遠地區的貧困大學生,幫助他們完成學業。可這兩年俞敏洪發現,選人越來越難了,因為來自偏遠農村地區的貧困孩子越來越少了。
“我想,他們的生活水平不會提高得如此之快吧?”俞敏洪反問。
出生在江蘇農村,1980年,經歷了第三次高考后,俞敏洪考入了北京大學西語系。
這樣的經歷讓俞敏洪對農村孩子公平獲得高等教育資源的問題感受頗深,如今偏遠地區的孩子能上好大學的比例越來越少。
“一個地區人的受教育水平,直接關系到這個地方的發展水平。其實,那些偏遠地區的孩子,更應該享受到全國性的優質教育資源。他們在學成以后才能更好地為當地發展服務。”俞敏洪說。
但是,近年來,北大、清華、復旦等一流高校,在本地招生比例不降反升。
一項來自《新京報》的調查顯示:2012年,清華大學在北京擴招比例達45.3%;同年,復旦本科計劃在滬招810人,占比近1/3。
“我不相信這些(京滬)學生的智商一定超過偏遠地區。”俞敏洪有些激動,他建議,中國的教育資源一定要大力向農村和偏遠地區投入,不管以實物的方式、人力資源的方式還是以網絡的方式,讓農村和山區的孩子們接觸世界,建立理想,進入好大學,未來為中國農村和偏遠地區做貢獻。
認為異地高考并非最佳策略建議恢復“全國一張卷”
為了改善大城市對當地生源過分傾斜的現狀,很多地方政府做出了一些改革,比如異地高考。
但在俞敏洪看來,異地高考并非解決教育不公平問題的最佳策略。
俞敏洪建議恢復全國統考,國家優質教育資源比如北大、清華等,根據統考分數和考生所在地報考比例來分配。
“全國性的高考現在完全可以多樣化,首先應該向國外學習,一年至少可以考2次以上,其次可以根據文科、理科、藝術、體育等不同的取向,設置內容不一樣的考試。”
“如果全國高考恢復一個標準一張卷子,假如舉行全民公投,你覺得同意的百分比會有多大?”記者問。
俞敏洪答:“同意的比例要看政策的調整,如果政策說北大、清華等的招生名額全國按考生人數比例分配,并且說不管在哪里高考,最后都有一個公平的衡量標準,很多人都會同意。如果沒有政策引導,按照現在地方割據的狀態,同意的人就會少。”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