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國統考科目有望減少學業水平考受重視
2012-12-07 10:45:40楚天金報文章作者:趙莉 梁煒
2004年,我國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啟動,到2014年將完成一個周期。修習學分、選修課、綜合素質評價……高中校園,課改的步伐漸趨從容。作為課改最受矚目的關鍵一環——高考招生選拔機制即將面臨重大調整:高考全國統考科目有望減少,學業水平測試將被納入高校選拔依據,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不再由高中說了算,改由高校評定……昨日,全省高中課改現場會在漢召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專家透露了這一消息。
高中“多元化”時代將至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當前我國高中毛入學率達到84.6%,實現基本普及,預計到2020年,我國的高中毛入學率還將攀升至90%。對社會大眾而言,讀高中已經不是難事,與此同時,高中的辦學質量問題凸顯出來:辦學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活力、對人才的培養模式單一。
教育部基礎教育專家表示,我國高中人才培養模式要改,要著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推動高中多元化發展,培養出各具特色的人才。具體做法一是支持民辦高中的發展;二是探索高中的委托管理,如委托大學、單位、機構辦學,三是聯合辦學;同時高中還將被賦予更多的辦學、招生自主權,甚至課程設置權。
東湖中學負責人表示,倡導高中走特色發展之路,是讓每一個有特長的學生都能有出路。“如果說,學生們能夠通過自身的特長,順利進入高校深造,不再是千篇一律地擂分數,普高才能真正放開手腳,真正‘特色’起來。”
高考“破冰”之舉展望
考試評價改革是高中課改至關重要的一環,盡管高中課改即將完成一個周期,但目前高校招生依然以高考分數為主要依據。“高考+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的三位一體還沒有真正形成。預計明年年初,教育部將下發文件,對高考招考機制進行調整。
高考——科目有望減少
為了改變高考一考定終身的現狀,給予學業水平測試、“綜評”在高校選拔機制中的應有地位,將來全國普通高考統考的科目有望減少,如在湖北省,目前實際考查了9門學科,將來可以只考語文、數學兩門,英語則實行考級制度。此舉有望賦予各省的學業水平測試更高的權威性,當多考變一考、一考多用變成現實時,學生們的學業壓力也會有所減輕。
學業水平測試——“身價”陡升
按照調整設想,學業水平測試的“地位”將大為提升:它將成為高中生畢業的依據;高中同等學力認定參照;高校錄取參照;學校考評的依據;高中生跨省轉學的依據等。
學業水平測試如何在高校選拔中體現它的“地位”,這是高中師生、家長最為關注的問題。從設想看,將來的高職高專招生可以直接以學生的學業水平測試成績為依據。另外,自主招生的高校在錄取中,可自行決定學生學業水平測試的運用,如一所大學物理學院自主招生,可以選擇物理、數學等學科成績進行參照,或者允許學生自行選擇幾門最為優秀的學科,提供給高校作為選拔依據。
按照教育部的設想,學業水平測試的權利下放到各個省,最多不超過7門學科。據悉,我省的學業水平測試制度還未建立,有關部門正在抓緊制定。
綜合素質評價——誰用誰說了算
從2009年開始,我省普高新生就開始接受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高中課改的重要內容,其結果進入學生檔案,成為學生畢業和升學的重要依據。綜合素質評價包括道德品質與公民素養、交流力、學習能力與學業成就、體育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個性與創新等六個方面的內容。目前的評價為學生自評、互評、班主任評語、班級審查、年級審查、學校認定等六個方面。每學期進行一次,前五次為過程性評價,只記錄原始評價結果,第六次評價為終結性評價,將折算成最終評價結果進行記錄。“綜合素質評價搞了這么多年,高校仍然不愿意采用,原因何在?就是因為水分太多!”教育部專家稱,現在的評價權在學校、老師,誰也不愿意讓自己的學生“吃虧”,于是造成了高中生們的素質水平大同小異,“真實性的問題不解決,高校就不會買賬。”
按照設想,改革后的高校選拔,學生綜合素質由高校說了算,“誰用誰評價”!高中學校向高校提供學生三年來的原始記錄。
我省高中課改走在全國前列
在昨日的現場會上,教育部專家表示,湖北省的高中課改從2009年秋季起步,并不算早,但是步代邁得穩健,現在已經走在了全國的前列。目前,我省還建立了高考預報名資格和學生畢業資格審查制度。從去年開始,學生畢業資格嚴格按照畢業條件由管理系統進行審查,達不到畢業標準的學生,不能頒發畢業證書;從今年開始,學生高考報名資格嚴格按報名條件審查,達不到報名資格的應屆生不能報名高考。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