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自主招生科目“瘦身” 考生突增競爭加劇
2013-03-06 10:37:27信息時報
2月24日,“京都五校”、“復旦千分考”等自主招生考試先后舉行,而進入3月之后,“北約”、“華約”、“卓越”三大聯盟自主招生考試也臨近。2013年三大聯盟自主招生有何新趨勢?最后時刻考生們又該如何復習?據多所高校招生辦負責人介紹,今年自主招生科目“瘦身”,主要是為了區別于高考,選拔具有學科特長和發展潛質的學生。而教育專家認為,今年的自主招生考試,深度和難度都將增加。
問題:三大聯盟“扎堆”考試為哪般?
從2012年“北約”、“華約”同日考試,“卓越”則相對推遲一天,到2013年三大聯盟“不約而同”選定3月16日開考,高校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并非巧合,而是學校刻意為之。
學校:學生學校可雙“減負”
“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同一天考試更公平了,可以讓更多的學生成為自主選拔的對象。前幾年的自主招生,不少學生考了這所又考那所,不僅浪費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也浪費了學校的自主招生名額。”華南理工大學招生辦[微博]主任曾志新認為,現在,幾所高校考試時間重疊,考生不能輾轉趕考,反而有利于為學生和學校雙雙減負。
學生:連軸轉更辛苦
“往年看師兄師姐奔波于高校自主招生的測試現場感覺真的很累,但是大家的想法是一樣的,都不愿錯失任何一個機會。”廣東實驗中學高三學生黃小明(化名)告訴時報記者。
對于“同一天考試更公平”的說法,許多人表示不認同。家長[微博]劉先生的女兒去年參加高考,他感慨地說:“家長一人陪一天都覺得吃不消,孩子卻是連軸轉的,真的很辛苦。但是我們都堅信多考一次就多一分希望,而后來她也是被‘卓越’的北京理工大學[微博]錄取了”。他覺得:“只能把所有希望完全押在一所學校上,太不保險了。”
問題:科目“瘦身”,考試難度會增加?
近年來,自主招生往往成為“掐尖戰”,因為考試科目涵蓋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政治、歷史等等,甚至被稱為“小高考”。2013年自主招生科目“瘦身”,文科只考數學和語文,理科只考數學和物理。對此,很多考生預測,為了選拔適合的學生,聯盟考試的難度可能會增加。而且只考兩門,在規定時間內超常發揮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同時,據記者了解,因為要準備的科目減少,今年有不少考生是去年底報名之前才決定參加選拔的,部分考生甚至打算“裸考”(不專門復習)。
學校:進一步區別于高考
“考試科目‘瘦身’有利于考生將自主選拔與高考的復習安排進一步互相兼容,做到兩不耽誤。”上海交大招辦主任陶正蘇介紹,今年教育部強調自主招生要選拔具有學科特長和發展潛質的學生,而不是像往年那樣將“綜合素質”也列入其中。這意味著自主招生要進一步體現與高考有所區別的選拔標準,凸顯高考制度改革的導向。
記者了解到,廣東省不少高校今年的自主招生政策也有所調整,希望更加突出它是一種針對有個性、有專長人才的選拔機制。“除了綜合了解報名時提交的高中階段學習情況,筆試和面試主要是考察學生的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 華南理工大學招生辦主任曾志新介紹,今年華南理工首次將考生高中的情況納入自主選拔招錄評價,明確提出將對考生的申請材料進行評分,按照申請材料成績(15%)和學科基礎測試成績(85%),確定參加面試的部分考生名單。對此,有示范性高中校長分析,雖然筆試科目減少了,但增加了對高中成績的全面評估,因此“裸考”的風險更大了。
學生:考生突增,競爭加劇
剛剛參加了復旦“千分考”的考生李文告訴記者,今年最大特點是“面試內容筆試化”,許多試題考察考生對于社會熱點話題、現象的關注度。“我從高二開始準備‘千分考’,但現在發現,所有的準備用處都不大,尤其是猜題,完全是不靠譜的。”
而廣州某示范性高中考生張小龍告訴記者,作為理科實驗班,他有不少同學原本因為英語成績普通,沒有準備參加自主招生考試。“但是因為今年不考英語了,按照現在報名的情況,我們一個班至少要增加6、7位同學參加‘華約’的考試,而且大家報的都是華工。”張小龍透露,這些臨時報名,準備“裸考”的同學都是班上的理科尖子,數理化成績名列前茅。“競爭當然是會更激烈了,我們這些‘有準備’的反而一下子就變得沒什么優勢了。”最后張小龍還談了自己對考試科目“瘦身”的看法:“我認為高校減少自主招生考試科目就是為了擴大選拔的范圍,讓我們‘肉搏’pk。”
今年自主招生面試 考題被學生稱為“神題”
“如果你是法海,會阻擋許仙和白娘子的愛情嗎?”這種看似“無厘頭”的考題,出現在2013年自主招生面試考場上。來自汕頭的考生鐘懿抽到了這道題目,但她覺得還算好答。她說,站在法海的立場上自己肯定會阻止的,畢竟時至今日我們也不會看好一個人和一條蛇之間的“愛情”。“就是不知道考官覺得怎樣的回答好”鐘懿疑惑地說。
據記者了解已經舉辦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試測試方式和內容五花八門,各校都力圖體現與高考不同的選拔標準。部分參加考試的考生離開考場后直呼自己考的都是“神題”。
例如“復旦千分考”問學生:“莫言領取諾貝爾文學獎后,在哪里發表了1個半小時的演講?”“2012年美國遭颶風襲擊死亡一百多人,颶風的名字是什么?”“美國發射到火星的探測器叫什么名字?”“一個發綠光的波源高速經過,人會看到它的顏色發生什么變化?”。而“京都五校”則考:“戒指戴在中指的含義是什么?”“倫敦奧運會中國獲得多少枚金牌?”等等。此外還有一些學校考“唱《江南style》的韓國人‘鳥叔’本名是什么?”“請談談您對江南style爆紅的理解?”“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中王嬙的雅號是什么?”之類跨度極大的題目。
教育專家看自主招生
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鉆研“神題”價值不大
近年高校自主招生“神題”不斷,貢獻了“玉皇大帝和如來哪個大?”“老子和孔子打架你幫誰?”這類考生們到現在也不知道怎么求解的題目。然而,在我看來,這些考題的質量并不高,除了“神化”自主招生,增加考生的焦慮外,并沒有多大的價值。
眾所周知,考試的基本功能是評價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升學考試則還有選拔的功能。為了讓考試實現評價、選拔功能,應盡量避免偏題、難題、怪題,否則,就會導致評價出現偏差。做偏題、怪題往往要靠運氣,而不是實力。考題的水平,不在于“難倒”、“考糊”學生,而是考察學生的真實能力。
此外,我國推行的自主招生改革,也只是給招生學校少量的自主權(錄取優惠加分),而沒有給學生選擇權,每個考生都只能拿到一張學校錄取通知書,而不能拿到多張錄取通知書再做選擇。只有當考試從行政壟斷走向市場競爭,才能讓考試出題者關注考試評價質量;同樣,只有學校面臨“被選擇”,才會尊重學生的權益。
郝保國(華南師大附中數學科科組長):今年“裸考”風險增加
以往自主招生的考試科目涵蓋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政治、歷史等科目,科目設置與高考無異。2013年“瘦身”后的自主招生科目理科生將只考數學和物理,文科生只考數學和語文,數學成為必考科目。為選拔到適合本校的優秀學生,各聯盟預計將在考試深度上有所加深,對偏科或未經競賽培訓的學生來說,“裸考”風險無疑增加。原因是自主招生的風格與難度與典型的高考還是大有不同的,同時自主招生也還會考一些在高考范圍邊緣處的知識。所以,既沒有接觸過競賽,又沒有提前準備自主招生的“裸考生”最終將會有極大概率“打醬油”。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