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中學校長亮出高招改革“新版路線圖”
2013-01-17 14:14:58北京晨報
“敢不敢改高校招生制度反映了我們民族的自信心或者是社會的成熟度。”曾在清華大學從事了10年招生工作的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王殿軍教授表示,高招制度不改革,高中課程理念就無法落實,人才培養的問題就難以得到解決。
王殿軍認為,參考國外大學招生的做法,根據中國國情,建議高校招生時應采納這些數據:高考成績;嚴格的學業水平考試成績;中國大學先修課程成績;學生的學科特長以及綜合素質展示。其中具有保底作用的高考成績必須有,就是清華北大也不能突破一本線,大學破格錄取時要有嚴格的程序并上報教育部批準。采取嚴格化的學業水平考試,要求全省統一組織,考試成績納入統一數據庫,高校直接從各省主管成績的部門去拿學生學業水平測試,而不要交給學校來填學業水平考試成績。
“現在把學業水平測試搞成一種畢業性考試是不對的。”王殿軍建議,應當把學生畢業不畢業的權限交給中學,畢業考試也應下放給學校;重新設計學業水平考試,增加其區分度和選拔功能,使之成為全省統一組織的學術性檢測性考試。
另外,開展中國的大學先修課程,實現全國統一教材,統一標準,統一考試。今后學有余力的高中優秀學生既可以選擇好好復習,高考考取高分進入重點高校;也可選擇學習有挑戰性的大學先修課程,或做一些有挑戰性的研究課程,如參加北京翱翔計劃的課題研究。此外,考生如實提供的學科特長材料,如競賽獲獎證書,以及如實記錄的綜合素質展示材料也是高校錄取的重要參考。
王殿軍建議,根據考生的學業水平測試、AP課程成績以及學科特長證明、綜合素質展示等材料,重點高校在自主招生時便可確定申請考生的降分幅度。高校自主招生時最多只能組織面試,而絕對不允許組織文化課考試。
在王殿軍看來,如高校招生制度這樣來改的話,學有余力的高中生將有更多的選擇,他可以不用狠勁復習,而去發展綜合素質或特長,或者選擇大學先修課程。那樣高中教育就完全變樣,人才培養也有希望了。在具體操作上,可根據社會承受度逐步擴大比例,如先拿出10%用這種方式招,以后擴大到50%甚至80%。“但高考是個底線,在底線達到的基礎上再看其他方面。”
觀點鏈接
備受社會關注的高招和高考改革也成為當天“中國基礎教育改革座談會”的熱點話題。來自全國各地的多位中學知名校長紛紛提出建議。
北京35中校長朱建民:
北京高校集中,優質資源比較充裕,建議在高考改革中可以考慮先行先試,即在北京地區把高考和高中會考兩者合一,改為學業水平考試,由社會來組織。其中,高職或大專院校可考慮憑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免試入學;大多數本科院校可考慮根據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加綜合素質評價,實行學生登記入學;985、211這類國家重點大學可考慮采取參照學生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再加上自主招生考試。另外,這些重點高校的先修課程可下放到示范性高中,幫助一批優質高中形成自身的課程特色,為這些高校建立生源基地。這樣,就能幫助80%的考生從高考壓力下解脫出來。
北京理工大學附中校長陸云泉:
目前高考改革方案要有大的變化是比較難的,但是英語完全可以從統一高考中拿出來,實行社會化考試,即分期多次實行等級考試。這樣將能減輕學生的負擔,也能緩解校長面對應試教育怪圈所產生的壓力。通過一套成熟的測評工具來考察考生英語學習能力,這在國外已有非常成功的經驗。
江蘇無錫市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
建議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要有一個統一標準,但應更多采取抽查方式,要相信高中校長,起碼教育行政部門可以認可一批學校,如果抽查合格就設立信用制度,誰亂來就會把學校品牌弄砸。學業水平考試應選擇一部分學校進行自主考試。另外迅速調整高考制度,讓高考的選擇性考試成為一種可能。最先做的事情是把外語做成等級化考試,采取類似雅思模式對考生聽說讀寫能力全面考查,達到多少級就可以,這是可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