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學生分享高中三年學習方法:歷史(2)
2012-06-13 17:44:31chanzuimao的微博文章作者:李鮮
四、在正面思考無法取得突破時,進行逆向思惟,"反其道而行之"。此法尤其適合否定式選擇題。
例、鴉片戰爭前夕,英國對外貿易(含鴉片走私)所產生的影響不包括
A. 扭轉了英國的貿易逆差
B. 為英國工業品打開了市場
C. 加劇了中國社會的矛盾
D. 危及清政府的財政
從正面來考慮,即使《南京條約》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簽訂后,英國工業品也不能打開中國市場,由此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所以選擇B。
五、在做評價型、因果關系型、史論結合型和程度型選擇題時,需要用點哲學的東西了。常用的理論有:原因和結果,本質與現象,必然性與偶然性,重點論,兩點論,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等。其實說白了,就是拔高到經濟政治文化的角度~找最本質的原因。
這種題其實很常見,比如說評價一個人,前三個選項都是說他做過什么事情,最后一個正確選項說的是這個人他對那個時代對以后時代的長遠影響。一般都會選最后一個。再比如說評價一個事情的原因,幾個選項可能是背景或者導火索,有一個一定是從經濟層面來說,無論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或者是生產力的發展。
六、抓那個時代的特征。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抓住時代特征或階段特征,然后在這個大背景下去判定正確答案。
例、屈原被楚王流放的主要原因是
A、反對君主專制 B、要求革新圖強
C、主張抵抗秦軍 D、《離騷》觸怒權貴
屈原所處的時代是社會大變革的戰國時期,奴隸社會正向封建社會過渡。A項明顯超越了當時的時代特征,它只能產生在封建社會的末期,如黃宗羲等。B項則明顯符合當時的時代特征。屈原作為一個愛國的進步人物,正是由于其主張變革,觸動了舊權貴的利益而遭不幸。聯系到戰國時代其他的變革者,如商鞅、吳起等人的悲慘結局,更能確定B項為正確選項。
大題:三科的共同點是;基礎知識+審題能力+答題模板
基礎知識見我前面所說的如何去好好背下來。然后就是審題。參見底下的。關于答題模板。我也找了資料。在文綜資料這個打包文件中,可以要去看看。
至于訓練方法,如何表述,如何能踩到點上。把每年的高考真題或者模擬題拿出來,只寫下要點,然后與參考答案對照,看看自己遺漏的知識點和自己與標答表述之間的不同,吸取答案中好的部分。這個過程一定注意,一定要自己先思考過了之后再去對照答案,否則就是浪費題了,自欺欺人的表現了。然后將自己沒做好的大題都記錄一下,旁邊寫下審題和踩點的要點,以及對自己以后審題分析的一些提示和思路。總結答不同類型題的方法。
不要寫太多廢話,當然這個是自己在做題里不斷去體會的。不做題不思考,想要答好大題,我覺得不太可能。
我個人一直覺得,背書是不夠的,要用到實際中,還是要多和真正的考題相結合。
下面是我做的一個大題的答題示范,希望對各位有點幫助。
材料一
歷代盛行的官營作坊,在明清時期受到沖擊。江南附近農戶不事農耕,"盡逐綾綢之利",漸成風尚,城鎮中"羅威機杼之聲通宵徹夜"的情形亦載于史冊。明萬歷年間,僅蘇州絲織業中受雇傭于私營機房的職工就有數千人,是官局的兩三倍。清初,在蘇州復制官局,設機8000張,織工230名。至康熙年間,(1667年)缺機170張,機匠補充困難,而同一時期蘇州機民不少于3400張。"家杼軸而戶纂組,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久已。"
--摘編自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
(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明清之際江南手工業發展的特點。(8分)
首先我們應該把題目中的關鍵詞畫出來。如上。知道答案應該來自課本知識和材料,不能忽視任何一點。另外注意時間和對象,在歷史題中,時間是至關重要的,不可忽視。還有,題目要去是概括,意思就是不需要大段的解釋,只需用簡練的語言寫出特點即可。
再看材料一,畫出關鍵的可以看出信息的句子。如上
所以答案就是:
答:官營手工業衰落;家庭手工業開始面向市場;民營手工業發展迅速;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業作坊產生(出現資本主義性質的雇傭關系)。
大家所答一定會比這個多,影響不大。但是這些意思必須要,一些關鍵詞語要出現。否則是在做無用功。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