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專業解讀:電子商務專業面面觀
2012-05-22 13:27:10贏在未來文章作者:滕廣斌
電子商務專業學生面臨的窘境,就像是要外出約會的女孩,站在衣櫥前,拿出一件件衣服試穿,發現都不合適。作為1998年中國高校瘋狂擴招后新增的300多個專業之一,電子商務的困局并非個案。國際貿易、市場營銷、企業管理等專業都面臨一窩蜂而上,但師資嚴重匱乏、學科體系不完善、學生競爭力差等問題。
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或許是,在當初“拉動內需、刺激消費”的總體方針之下,學校要完成政府交代的“擴招任務”,除了增加專業招生人數,唯一的辦法就是新增專業數量;而許多大學強開熱門專業吸引學生,不僅可以收取真金白銀,而且可以滿足“以大為美”的虛榮心。
但對于許多學生而言,他們面臨正是“薛定諤之貓”式困惑--用自己的金錢和青春為這個新專業正名。但許多專業還來不及“自證”體系完善、足夠成熟,就面臨關閉命運,就此消失了。可以說,這些專業從未上流,就已經下流,而且是制度性的下流。
15年最熱新專業
1998年,教育部登記在冊的大學生本科專業有306個。2010年,教育部再次調整專業目錄,統計發現專業目錄之外的專業也超過了300個,并且還在動態增加著。也就是說,過去15年里,新增設的本科專業總數超過了原存在的專業。
在這些新增專業里,開辦電子商務本科專業的高校達到339所,位居第一,其次是軟件工程334所,物流工程314所,網絡工程200多所。從這個數據來看,電子商務可以稱為過去15年來最受高校歡迎的專業。據統計該專業在校本科生已有7萬名,專科生更達到20多萬。
世紀之初正值網絡科技的第一次高潮,電子商務熱潮興起。但電子商務最早走進中國大學是采用變通的模式。例如1999年在浙江大學,在校內設立電子商務第二專業學位,報名人數達到1200之多。
電子商務能否成為一門本科專業,教育界存在爭議。電子商務的特點是“寬、專、交”,它涉及的面很寬,但也要求有一定的核心專業課程,同時它又是交叉的學科。這樣的學科專業課程和培養方向是什么?這個問題,經歷10多年,還是沒有找到終極答案。
浙江大學陳德人教授,他同時也是教育部電子商務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是國內公認的電子商務教育專家。他回憶說,“面對對爭議,教育部專門進行了調查取證、開會討論”。但至于進行了怎樣的調查和討論,陳德人似乎不愿提及。
到2001年時,教育部首次批準13所高校開設電子商務本科專業,其中較為有名氣的學校包括西安交通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伴隨著阿里巴巴的風生水起,媒體也將電子商務列入十大熱門專業。第二年申請該專業的高校達到了160多所,其中83所高校獲得通過。之后每年都會有學校來申請開設這個專業,也有學校取消這個專業。最終這專業演變成開設高校最多的目錄外專業。
雜家VS專家:電商遭遇韓寒式疑問
李偉是華南理工大學2005級電子商務專業學生,他對這種亂局深有體會。華南理工大學在電子商務領域享有名聲,2000年時成立了全中國第一家電子商務學院。根據院方介紹,學校共投入近700萬元,為電子商務學院建成了物流工程與管理、信息化工程、電子金融工程和知識產權信息工程四大專業實驗室。
但直到2004年,電子商務學院才正式掛牌,以獨立學院的名義招收物流工程、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在此之前,物流工程隸屬交通學院,電子商務專業歸于工商管理學院。對李偉來說,他看中的是這個專業源自工商管理學院的背景,頒發的是管理學學士學位。這正符合他攻讀商務管理的需求。
2008年,華南理工大學作出院系精簡調整,正式招生才四年的電子商務學院帶著接近一千多人的學生加入了經濟與貿易學院。2009年7月,李偉的畢業證上的蓋章就成了經濟與貿易學院。學位依然是“管理學學士”,“但找編程工作的同學就要費一番口舌解釋了。”他說。
過去的四年大學生涯里,他和同學們對于本專業到底要培養什么方向的人才感到困惑。班主任對學生解釋,學生自己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方向的選擇,對計算機感興趣可以選修多一些計算機的課程,對管理感興趣可以選管理學的課程。
李偉所在班級有60多名學生。粗略統計,三分之一的同學從事程序開發工作,五分之一的同學去了互聯網相關行業,“真正做電子商務的沒幾個”。“電子商務不像其他專業學科一樣具有專業基礎”,從老師至學生,李偉覺得“大伙都沒搞清”。公務員招考的時候電子商務甚至都不算計算機類型專業,他將這種狀況形容為“無根之萍”。
企業招聘人員也覺得有些亂,電子商務這個專業可以被授予工學、管理學、經濟學學位。“電子商務這個專業真是夠強大”,他們感到很無奈。
高校招生時對電子商務專業的標準介紹詞匯是,“電子商務專業培養的是既要具有扎實的經濟管理理論,又要全面熟練掌握電子商務、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和外語等知識技能的高級復合型人才。”這成為了湘潭大學李伍榮教授主張“撤銷電子商務專業”的主要原因,“樣樣都學最終導致樣樣不精”。
陳德人則激烈反對。他認為電子商務的特點就是“復合型”,這正符合二十一世紀人才培養的趨勢。世紀之初韓寒現象曾引起了教育界進行了一場巨大的討論。韓寒提出的“全面發展、全面平庸”的觀點,在過去沒有結論,在將來似乎也看不到結果。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一大批交叉復合型專業面臨的正是這個疑問。
這疑問也在就業方面體現出來。2011年被稱為“團購年”,全年共誕生5800余家團購網站。但分析主流的團購網站招聘計劃,主要招聘三類人才,網站設計、編輯、營銷人員,都不點名要求電子商務專業。這也暗合李伍榮教授的觀點,“社會需要電商人才,但這些人才并不是電子商務培養的,是其他專業培養的。”
商務部預計,未來五年電子商務交易額將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長速度,2015年將達到12萬億元。也有分析稱從“團購”衰敗開始,電商將走向新一輪衰退。陳德人則很樂觀,“電子交易所帶來極大的便利,這趨勢無可逆轉。電商人才仍存在巨大缺口”。李偉說出了學生的心聲,“電商的環境或許有變化,但如果本身專業出現問題,那才是最嚴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