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招評論:自主招生改革仍缺乏堅實數據支持
2012-02-22 10:29:13中國科學報文章作者:盧曉東
盧曉東——北京大學教務部副部長 元培學院副院長
目前,我國高考改革對中小學教育乃至整個社會所造成的影響,已經慢慢開始深入、持久。特別是在網絡時代,我們注意到今年開年自主招生的某些試題被發布在網絡上,如復旦大學首屆“望道計劃”自主招生面試中“玉皇大帝和如來佛祖誰大”這類面試題目,就讓人眼睛一亮。這道題目表面看似“無厘頭”,但卻體現出高校從傳統高考固定于封閉的知識,尋求單一、標準化答案的人才選拔模式,開始朝向更加開放而多元的人才選撥,要求高中優秀生源在知識的廣度、思考的批判性方向以及分析問題的邏輯性方面具有不同于以往的素質,這種趨向應當已經被學生、家長和先進的中學教育家所感知,因而會對整個中學教育起到非常好的導引。
我們注意到,2011年北京大學公布了全部30道面試題目,其目標同樣在于實現自主招生對中學教育的引導。
在網絡和微博時代,學生可以很方便地迅速回憶起試題,同時將試題傳播出去,網絡同時會很快完成試題的整合。這表明,傳統高校對自主招生試題的保密是無意義的,這一點高校應當盡快認識到。同時,盡快準確、全面地公布試題,清晰表明自主招生與傳統高考在價值觀上面的區分,才能實現自主招生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對中學教育改革的引導。
有觀點認為,當前的自主招生改革涉及面只有0.01%的學生,99.9%的學生沒有納入,從上文的分析中我們已經看出,這個觀點是非常片面的。必須注意到自主招生改革對社會的影響,這是一種思潮的滲入。當家長與自己的孩子一起探討自主招生試題時,當中學老師與自己班上的學生一起研究自主招生試題、或者把自主招生試題轉變為自己的課程考題時,影響面有多么大,大家可以判斷。因而,中國農業大學等具有自主招生權而仍未開始探索的高校,需要盡快行動起來。同時希望教育部進一步穩定、適度擴大擁有自主招生權高校的范圍,促使中國教育改革自上和自下兩個方向一起開始和深入。
我國高校自主招生已經歷經多年探索,目前對既往改革效果、過程、價值觀理性而客觀的科學研究應當成為下一步改革重要的方面。改革只有建立在堅實的科學研究基礎上,才會有更加堅實的進步。
高等學校需要研究經由自主招生入校的考生和一般高考錄取的考生在大學學習階段,乃至未來發展之中存在哪些差異性。在培養過程相同的背景下,這些學生的后期表現能反映出自主招生改革的效度。例如,如果自主招生學生后期表現良好,就會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自主招生方向的正確性。有關這種差異性的研究,實際上已經可以開始了。比如針對2003、2004級自主招生的學生,分析他們在本科、研究生期間乃至走上工作崗位所展現出來的學習等各方面的差距,已經有了完整的可能。再比如北大“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進校已經有兩個年級學生,進行初步研究也應當可能。
目前,這樣完整、堅實的研究和數據分析,仍然很少看到。這表明自主招生改革仍缺乏堅實數據支持。
自主招生改革同時承擔促進高等教育起點公平的任務。從另一個角度看,在整個高等教育改革和自主招生改革中,由于中國的人口分布所引起的不公平爭議,更需要站在長遠的歷史角度,做認真而科學的數據梳理和分析。人們直觀地感覺大學里的農村學生少了,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數據支持,我們并不能從根本上發現和解決問題。
2011年9月,清華曾經提出對清華農村考生的比例進行梳理和分析,之后在自主招生改革中推出了“自強計劃”,對農村考生有專門的傾斜。北大也相應地在“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中對少數民族、農村學生有所傾斜。這些改革都是積極有效的,我們非常希望看到兩個學校甚至更多的高校對生源比例的變化進行長期的梳理和歷史的分析,如此才能在未來使得自主招生在公平性方面,對傳統高考承擔糾偏和彌補的任務。當然,這必須建立在科學的、理性的數據基礎上,這也是目前高考改革所缺少的一個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