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臺灣四所最著名的國立大學(組圖)(4)
2011-12-22 16:13:13鳳凰網
“國立”清華大學
建校時間:1955年
學校地址:新竹市300光復路二段101號
世界排名:第309名(2008年)
不說別的,憑借這名字,就足以讓人心生遐想。
不是重名,而是北京清華大學與臺灣“國立”清華大學本來就是同一所大學。只不過,“國立”清華跟許多臺灣人一樣,是當初隨著國民黨政府遷至臺灣的。于是,隔著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一個中國,出現了兩個清華,遙遙相望。
不得不說一下那一段遠去的歷史傷痕。
1911年,國民政府利用美國退還庚子賠款的退款,在北京設立清華學堂,并于1928年改建為清華大學。對日抗戰期間,清華大學遷至昆明,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合并,稱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國共內戰后,清華大學被分成兩所。北京的清華大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管,而實際接收庚子賠款的中華民國政府,則請1949年以前清華最具聲望的梅貽琦校長主事,1955年于臺灣新竹市復校,命名為“國立”清華大學。
也因著這份骨肉可分,濃情難割掉淵源,兩所清華大學的校訓,一直沿用著民國三年梁啟超在原清華大學演講時所用之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即“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我校莊嚴,巍然中央!”的校歌,亦是兩岸的清華學子同歌共勉的。
而在校內外觀上,也有許多相似之處,可以說,臺灣“國立”清華大學校內建筑及布局,完全是出于北京清華大學的翻版。
在大學的行政大樓前,同樣樹立著一道與北京清華大學一模一樣的“清華園”門樓,只是臺灣清華的略小。清華園內亦有山水密布,相思湖、昆明湖、成功湖等湖塘之間曲溪相同;置有假山,曲徑,石橋,亭廊;植有垂柳,荷花,榕樹,鳳凰樹。波光粼粼,流水潺潺,楊柳依依,荷花溢香。也有蜻蜓探芳,白鷺捕魚,飛鳥輕掠起微微漣漪。若是月夜,很容易讓去過北京清華大學的人想起“水木清華”前的那一片荷塘,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誕生的地方。
唯一明顯的不同,只是臺灣“國立”清華大學的建筑沒有北京清華大學的老建筑那種古樸滄桑的韻味和氣質。半個世紀與一個世紀,歷史文化的沉淀自有輕重。
所有的這一切都在無聲地訴說,同根之源的兩個清華辦學理念和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文化傳承和歷史使命,是兩肩同擔的。
其實,臺灣值得說道的大學還有幾所,每個都有別致的風情,每個也都有獨特的校史,以及對臺灣和中華文明的傳承與振興做出的卓越貢獻,培養出的那些赫赫有名的各類人物,讓中華歷史的進程演繹得精彩紛呈。
當時臺灣發布的“排行榜”也引起過爭議。最大的爭議是:在島內享有盛譽的政治大學竟排名第四十八位。政治大學有人指出,這一評比對以商學、政法、傳播等人文學科見長的政治大學很不公平,做評比時應該按學院來分,例如商學院、文學院等。而且,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論文有相當比例是用中文撰寫的,而此次評比采用的3個數據庫都是英文期刊,不能作為全面評比一個大學學術表現的完整指標。
只有去臺灣高校溜達一圈,懷揣著它們的歷史,感悟著它們蘊含的氣質,才算是真正地將這個秀麗的島嶼,游歷和品味了個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