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地最具行業實力的6所地方高校盤點(3)
2011-11-29 17:29:04《求學》雜志官網
五、長春理工大學
在理工大學滿天飛的今天,這個名字聽起來沒有任何特色。實際上,即便在長春問“長春理工大學”,很多本地人也一臉茫然,非得說是“光機學院”,才能恍然大悟。
1958年,時任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所長的兩院院士王大珩,本著產學研結合的理念,為了在教學方面有所突破,創建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當年學院是按照圣彼得堡國立精密機械和光學學院建立的。
半個世紀過去了,老長春光機學院的隸屬單位換了一茬又一茬:中國科學院、國防科委、五機部、機械委、機電部、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1999年被下放到地方,2002年更名為長春理工大學。現在成都、西安、合肥都有了光機所,全是從長春光機所分出去的。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么要放棄這個金字招牌。因此該校畢業的學生簡歷上常常在“長春理工大學”后注明“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自稱也是“光機人”,而不是什么“理工人”。
從這里走出了蔣筑英等15位院士。長春光機所也是中科院系統最大的一個研究所,年科研經費近20億元,現在的長春理工大學會從中分到近1億元,這與原來的行業積累不無關系。而學校創建之初有5個專業,主要是光學、機械、材料、電子這幾個老牌專業,現在依然是學校的優勢專業。
六、武漢紡織大學
實際上,它最早的名字叫武漢紡織工學院,隸屬于原紡織工業部(1993年后改為中國紡織總會),是原來這個系統著名的“八大紡院”之一。
1998年隨著政府機構的調整,它被劃歸地方,1999年改名為武漢科技學院。與此同時,原紡織系統的高校紛紛更名,如中國紡織大學更名為東華大學,天津紡織工學院更名為天津工業大學,西北紡織工學院更名為西安工程科技學院,5年后又更名為西安工程大學,鄭州紡織工學院更名為中原工學院。
2000年前后,“八大紡校”全部脫掉了“紡織”的外衣,掛上科技新衣。以武漢科技學院為例,從冷門的關鍵詞變成熱門詞,改名后的招生飆升。但是學校也沒有了自己的特色。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770所普通本科類院校中,冠以“科技”、“理工”、“工業”字樣的高校有115所。據說,這些高校教職工在交換名片時,都要進行“翻譯”:我原來是干什么的,你原來是干什么的?
湖北省決定要重新振興紡織業。2008年、2009年它連續兩年獲得3項國家科技大獎。而被譽為“棉花田里的袁隆平”的徐衛林教授發明的“嵌入式系統定位新型紡紗技術”,帶來整個紡紗業的技術革命,并榮獲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紡織是該校最有特色的部分。5月26日武漢科技學院恢復本來面目,正式掛牌為武漢紡織大學,讓“紡織”兩字重新回到校名中。
其實,當年劃歸地方的高校遠不止這幾所,有行業背景特色的院校不在少數,不過隨著國家經濟調整和高等教育的大發展,它們改名的改名,合并的合并,盡管專業優勢依然存在,但是單從校名上很難看出鮮明的行業特色了。有心報考的考生和家長真的要好好研究學校的歷史,別錯過這些貌似地方,實則行業背景深厚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