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輔導:高一歷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2)
2011-08-11 15:20:53高考網整合
3.分封制、郡縣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較
相同點:都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為了鞏固統治;結果都在一定時期內產生了積極影響;對后世各朝都產生重大影響。
不同點:①時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縣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會的地方行政制度,郡縣制幾乎盛行于整個封建時代,行省制度確立并盛行于元朝。②和中央政府的關系不同。被分封的諸侯國相對獨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權力和地位可以世襲;郡縣制則是中央政府屬下的地方行政機構,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的派出機構,其行政長官直接對中書省負責。③在一定時期內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不同。分封制雖在一定時期內產生過一些積極作用,但長期以來的殘余勢力破壞了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穩定;郡縣制和行省制度不僅在當時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統一,而且經過后世的調整和補充,其積極作用愈益明顯。
[例3]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二級制轉變為州、郡、縣三級制,是由于( )
A.郡國并行制的實行 B.刺史權力的擴大
C.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D.尚書臺權力的加強
[解析]漢武帝后期,分全國為13州。州作為監察區,設刺史代表中央監察諸侯和地方高官。東漢時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權和軍權。到東漢末年,州逐漸演變為地方行政區,刺史改稱州牧,成為州的最高長官。從此,地方行政區劃由兩級變為三級。
[答案]B
拓廣與探究
[例1]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當今郡縣,倍多于古。或地無百里,數縣并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具僚以眾,資費日多;吏
卒又倍,租調歲減;清干良才,百分無二……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隋書?楊尚希傳》
材料二:臣伏見,景德、祥符中,文武官總計九千七百八十五員,今內外官屬總一萬七千三百余員,其未授
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數內,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以至隋唐雖設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縣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縣所任之職,素有定額,大率用吏不過五六員。今乃三倍其多,而又三歲一開貢舉,每放近千人,復有臺寺之小吏,府監之雜工,萌序之官,進納之輩,總而計之,不止于三倍。 ——《包拯奏報》
材料三:據有關資料記載;我國西漢時期,全國人口5959萬,官員7500人,官民之比為1:7945;而唐高宗時,全國人口5238萬,官員13465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為l:3927;元成宗時,全國人口與西漢相差無幾,5881萬,官員已增至2.25萬人,官民之比為1:2613;清康熙時(注:指康熙初年)全國人口2459萬,官員2.7萬人,官民之比已高達1:911。 ——《江淮論壇》1982年第2期
請回答:
(1)根據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會歷史現象。(不得照抄原文)
(2)扼要指出產生上述歷史現象的根本原因。
(3)分析上述歷史現象的危害及其歷史教訓。
[解析]此題反映了從隋朝到北宋,再到清朝,封建統治者為了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而一再采取地方分權的措施,結果出現了一些嚴重的弊端。這是封建中央集權制度下不可避免的現象。
[答案](1)濫設郡縣等官僚機構,官吏的委任越制超編,官員數量越來越多;官民之比畸形發展,官多民少的現象日益嚴重。
(2)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和強化的必然產物。
(3)危害,大大加重了人民負擔;增加國家的財政支出,影響收支平衡;官場人浮于事,不僅影響辦事效率,而且易于滋生腐敗現象。教訓:必須精簡機構,裁撤冗員。
[例2]閱讀下面這段材料:
朱熹在總結北宋敗亡的教訓時說:“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 《朱子語類》
請你想一想:(1)北宋是怎樣吸取五代藩鎮的教訓,盡奪藩鎮之權的?
(2)朱熹關于北宋敗亡原因的觀點你同意嗎?查一查有關資料,說說你的觀點。
[解析]第(1)問考查的是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第(2)問屬開放式問題。不管什么觀點,能夠自圓其說即可。
[答案](1)①在中央,增設樞密院為最高軍政機構,與中書門下合稱“二府”;后來又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②在地方,削減節度使的權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以防武人割據局面的重現。
(2)同意說:宋初的各種措施雖然達到了加強中央集權,改變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的目的,但是這些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積貧積弱”的后患。這些都是宋敗亡的原因。
不同意說:宋亡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封建政府的腐敗以及嚴重的社會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