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高考作文慎用“給力”等網絡語言
2011-05-10 10:04:31南方日報文章作者:吳敏 何亮
前日,新華社一篇關于網絡語言“入侵”中小學生作文的報道在網上引發熱議,許多家長發帖表示,孩子受網絡語言“毒害”太深,應當引起重視。“滿嘴的‘杯具’,‘醬紫’,都聽不懂他們在說什么。”在廣東中小學中,這種情況是否普遍?對于規范漢語寫作,專家們又有何建議?記者采訪了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檸,與一線的老師們共同探討這一話題。
調查教師稱廣東情況不嚴重
雖然網絡語言橫行,但廣東的中小學老師普遍反映學生的作文中出現網絡語言屬于偶然情況,并不嚴重。“有的學生會在作文里使用‘給力’,但是會加上引號。像這種我們能夠理解的詞,我們不會把它算作錯別字,但是像‘醬紫’這種很偏的、一眼看上去不知道什么意思的,我們就會算作錯別字。”廣東省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華師附中語文科組長鄒壽元說。
廣州市五羊小學老師許秀萍告訴記者,雖然與學生在日常口頭交流、QQ簽名上會出現一些網絡語言,比如把“有沒有”說成“有木有”之類,但他們在寫作文時會注意分辨哪些詞語適合或不適合。
建議收進《新華字典》就可用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檸認為,文字是與時俱進的,每個時代都有它特定的語言規范,因此像網絡語言這種新興詞匯的出現也是很正常的。他強調,學生在作文中運用某些網絡語言能夠增強作文的時代感和生動性,但是不能濫用。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也持同樣觀點,他建議對網絡語言應當區別對待。在他看來,網絡語言被允許在寫作中使用需要符合兩個標準:一是詞語已經約定俗成、意思被公眾熟知;二是必須符合語法和修辭規范。“比如‘鴨梨’的意思和‘壓力’是一樣的,使用‘鴨梨’只是為了好玩,這樣沒有太大意義和價值,但‘給力’能夠被公眾接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不僅生動有趣,本身也有獨特的別的詞語所不能替代的含義。”另外,他還提醒,像“躲貓貓”和“我爸是李剛”這樣與新聞事件有關的網絡語言會慢慢退出公眾視野。
鄒壽元表示,在課堂上會提醒學生謹慎使用網絡語言,只有像“給力”這種《人民日報》都用過的才能用“冒然使用其它網絡詞語是有風險的,畢竟學生是要過高考這一關的。當然,如果網絡語言很普及了,被收進《新華字典》也是有可能的,那時我們肯定會允許他們在作文里使用了。”
更多關于高考作文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