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北京東城區一模語文試卷分析
2011-05-03 18:46:37高考研究中心文章作者:劉純老師
在上周的試卷分析中,我們已經對朝陽區一模語文試卷各個模塊、各種題型進行了詳盡的梳理,并指出了其對備戰2011最終高考的指導意義。本文不希望再采取同樣的辦法對東城一模再來一遍相同的處理,而希望在給出評定語文試卷標準的同時,對東城一模采取點到為止的評述。事實上,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得到對于某份模擬試卷的分析或評定,而是掌握評定一份語文試卷的能力。
通常來說,我們將語文試卷分為五個板塊:基礎知識、文言文、詩歌鑒賞、現代文閱讀和作文。由于在新課改后的第一年高考又出現了一種名為“閱讀延伸題”的題型,因此我們也會將這種依附于古詩文和現代文的題型單獨拎出來加以評述。我們評述的標準,主要是依照于學而思高中語文對于北京七年高考真題的萬字分析。
就基礎知識而言,又可以細分為字音字形、成語、語病、文學常識、近義詞辨析、語意銜接六種。根據最新高考動態,近義詞辨析和語意銜接有合二為一的趨勢。同時,北京高考考字音字形,不大關心生僻字,而關心生活中的易錯字。由是觀之,東城一模干脆去掉了近義詞辨析,多少有些粗暴,而字音題出得則相對穩妥。成語方面,最主要的錯誤選項設置方式是望文生義,東城第二題以語境的方式隱晦地暗示了這一點,應該可以說是一道好題;語病方面,高考考試說明規定的結構混亂、成分殘缺、語序不當都有所體現,題也不偏。文學常識題沒有像朝陽和海淀一樣考學員的“偵破”能力,而是實實在在地考查了學員是否讀過《邊城》,可以說出得非常了不起。這樣看來,東城一模的基礎題總體而言是一套優秀的題目。
文言文我們通常關注兩個部分:一是選文,二是題目背后的命制動機。《蕭望之傳》無論從選文還是閱讀延伸題的設置,都有翻版去年高考《宋清傳》的嫌疑,沒有考慮到今年閱讀延伸可能換位的趨向,略微顯得保守。具體到實詞、虛詞、翻譯和文意四中題型,應該說前兩題無可非議,后兩題較難,尤以文意題涉及到文學常識(文言文表述規范)為甚,估計栽在這兩道題上的同學不會少。
詩歌鑒賞方面考查的是一首較為普通的送別詩,無論是客觀題還是情感主旨題難度都不大。如果學員能夠謹記我在學而思課堂上反復強調的:注釋當中涉及到背景的內容一定要體現在主觀題的答案中,那么學員也不會在情感主旨題上丟分。同文言文一樣,詩歌鑒賞也接近于2010年高考詩歌鑒賞的翻版。后面的社科文閱讀題也沒有走出這個套路。
相比于其它區的現代文閱讀,東城區的現代文閱讀應該說無論從閱讀難度上還是題目設置上都是能夠讓考生非常舒服的一類:十七題考查的“煞風景”的作用,但由于四份兩處,因此基本上不需要考生在答題公式當動腦筋,考查的只是基本素養;十八題第一問關鍵文段作用,需要關注的也無非語段義、中心義和結構方面,并沒有超出先前我在學而思課堂上對特定文段列舉的五種功用;第二問與其說是關鍵句解讀題,不如說是篩選概括信息題,如果考生能夠順利完成題型轉化,那么基本上就是小學階段要求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的問題。
如果說東城的基礎和現代文閱讀出得較為貼心,文言、詩歌鑒賞和社科文限制于去年高考的框架的話,那么閱讀延伸題和作文題,簡直用“杯具”形容都不夠描述其悲劇程度。如果說現代文后面的閱讀延伸還能勉強結合給出的文句完成“閱讀”要求的話,那么文言文后面的閱讀延伸則根本沒有“閱讀”部分的要求,即“文中舉例”。作文題目更是至少出現在兩本課外輔導書上,且形式是與高考完全不搭界的、讓人讀來一頭霧水的材料作文。正是這三道在高考當中占據80分、超過50%的題目,讓整個東城一模的參考價值大幅降低。
綜上,對于東城區的同學而言,語文考得不理想并不是什么世界末日,如果分數主要扣在文言閱讀延伸和作文上,那么完全可以當這些扣分不存在,反正類似的問題在高考當中一定不會出現;如果出在文言、詩歌鑒賞和社科文當中,則說明對于去年高考試題風格重視不夠,一輪復習沒能把握住重點;但如果基礎和現代文閱讀失分較多,則只能說明基本功太不扎實,必須在剩下的50多天里將復習重心全面轉向基本的答題素養,不要再將目標定制得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