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家詳解2011年高考志愿填報四大原則(2)
2011-02-11 09:37:41文匯報
再次,投檔加分不影響實力定位,但減少報考風險。學校加分一般加在投檔線上,不應成為考生考慮自身實力達到某校錄取要求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有投檔加分,基本確保了考生投檔到該校之后不會被退檔。
最后,辨證看待“超常”“失常”可能性。多年的高考實踐表明,在高考中出現“超常”和“失常”均是極低概率事件,否則這一選拔人才的制度也就失去了合理存在的基礎。所以,考生不要過分擔心考場會出現失常,也不要過多寄希望于出現奇跡。
高考升學是一個人學業生涯發展中的重要轉折。當前的高考,初步實現了高等教育資源的配置,并很大程度影響未來的就業,因此,在高考升學選擇中,必須分析自己的選擇與未來學業發展、未來職業發展的關系,結合職業規劃選定報考地域、學校和專業。高考志愿其實就是地域、學校、專業的有機組合。
1、地域影響
地域對未來學業發展和職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包括經濟環境、文化環境、生活環境、教育環境、政策環境等諸多方面。
經濟環境的影響,指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重點發展產業對當地求學、求職的影響。在求學方面,經濟環境的影響包括兩方面,一是實踐機會,如果一地經濟發展勢頭良好,有著一批可以提供給大學生實習的企業,那么可以在求學期間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提高動手實踐能力;二是開闊思維,經濟發達地方往往具有信息聚集、思維活躍的特點,在求學期間可以接受更多的信息,使自己有更寬闊的視野,這也會對學生的未來求職產生重要影響。分析經濟環境的指標:當地GDP;當地重點發展產業;當地擁有的跨國企業(包括世界500強);當地有影響的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
文化環境的影響,指一個地區的人文環境,包括人文設施、人文資源、人文精神對當地求學的影響。每個地方往往具有不同的人文風貌、風土習慣,所謂入鄉隨俗,就是要融入當地的人文環境中,接受當地文化的熏陶。而對不同文化的了解,擁有不同的文化經歷,對未來的職業發展,也具有很大的幫助。分析人文環境的指標:當地的人文設施;當地的文化活動。
生活環境的影響,指一個地區的飲食、氣候、交通、安全等對當地求學的影響。大學求學四年,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如何,自然是父母十分關心的。跨地區的求學,在生活上,恰恰就在于鍛煉學生的獨立性和適應性。這種獨立性和適應性,也是未來職業發展十分需要的。分析生活環境的指標:當地的消費水平;當地的氣候條件;當地的社會治安;獨立性鍛煉、適應性鍛煉。
教育環境的影響,指一個地區的整體教育水平、教育質量、學習風氣以及社會的教育培訓機構等對求學的影響。教育環境的差距,更多體現在社會教育培訓機構上,這影響學生是否可以獲得學校教育之外的教育培訓,享受社會的教育資源;教育環境的差距,還體現在大學的校際合作中,在一些地區,大學較為密集,相互之間有合作交流,學生可以互選課程、學校可以互認學分,給了學生更多的學習機會;教育環境的差距,還表現在學習風氣、學習氛圍上。相對來說,沿海地區高校的師資力量要高過內地,但是內地高校的學習風氣可能卻好于沿海高校。分析教育環境的指標:當地高等教育學校的密集性;當地的教育培訓機構;學校間的合作交流、學校的學習風氣、學術風氣。
政策環境的影響,指一個地區與學生培養、服務相關的政策,包括教育政策、就業政策等對學生求學和職業發展的影響。這包括政府獎學金政策、助學金政策,政府大學生就業政策以及政府支持學生創業政策等。分析政策影響的指標:高考錄取政策、戶籍政策、獎學金助學金政策、畢業就業政策。
在高考志愿選擇時,要進行綜合考慮。比如,有的人認為,經濟環境越好,對學生求學和職業發展的影響就越積極,事實卻不盡然。一家IT行業的世界500強企業在多年的招聘中發現,來自中西部重點高校的學生,其計算機知識和技能超過沿海發達地區重點高校的學生,分析原因,在于這些中西部高校的學生學習十分努力,由于校外實踐機會少,把更多時間放在了打牢計算機知識和技能基礎上,并十分珍惜每個實踐機會;而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各種機會很多,這些學生把更多時間放到了校外,并在各種實踐機會中“走馬觀花”,知識和技能就比不上內地學校的學生,當然,由于接觸社會比較多,這些學生的交往能力、處事能力則更強一些。
2、學校影響
高考學校選擇對未來學業與職業發展的影響,包括辦學理念影響、辦學條件影響、辦學特色影響和服務措施影響。
學生在選擇學校時,必須考慮個人成才目標、職業發展理想,是否與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理念一致。否則,就會導致未來的學業發展難以適應學校的培養要求。分析辦學理念影響的指標:學校歷史與傳統;學校畢業校友;學校發展定位(學校辦學類型與所處辦學層次:985高校、211工程高校、一般高校等)。
不同類型學校辦學特點:
目前我國高校包括綜合類、理工類、農林類、醫藥類、師范類、財經類、民族類、政法類院校,這些高校類型,一定程度決定了學校培養人才的目標和類型。
綜合類,大多以文科見長,理科實力較雄厚,工科較弱,注重學生人文素質培養,以及對理論研究的興趣培養。
理工類,大多以工科見長,注重應用理科發展,文科實力較弱,注重學生工程技術能力培養。
師范類,強調人才對教育、對學生的熱愛,從主要進行教育學類、文學類人才培養逐步發展到理學、工學、管理學、法學類等人才培養。
醫藥類,培養現代醫學人才,要求人才有對醫學事業的熱愛,以及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和情懷。
農林類,從單純的農科人才培養,發展到農學與工學、理學、管理學等的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培養服務于農村、農業、林業的新型人才。
財經類,以培養經濟、管理類人才為主,并發展部分交叉學科,如新聞、文學、工學等。
語言類,以外國語言文學教育為主,并發展部分交叉學科,如新聞、體育、管理等。
政法類,以法學教育為主,培養各類在政法機構工作的人才。
辦學條件的影響,是指一所學校是否具備實現其人才培養目標的條件,包括校園是否寧靜、校舍是否充足、圖書資料是否齊全、實驗條件是否先進、教師是否優秀稱職。這些因素是報考學校志愿時必須考慮的。如果一所學校不具備與其人才培養目標相匹配的辦學條件,那么也就無法保證學生的學業規劃和職業發展規劃在學校里得到圓滿實現。鑒于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學校的辦學條件,往往與其所處的辦學層次和地位有關,即是985高校,211高校,還是一般院校。分析辦學條件影響的指標:學校辦學層次;教師隊伍(及其教學成果);學校校園;校舍條件;圖書資料;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