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
2010-08-23 13:45:48湖南省教育廳
我省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經國務院同意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語文等十五個學科課程標準(實驗)的通知》精神,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立足我省實際,借鑒先期進入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省市區和我省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有益經驗,大力推進教育創新,努力構建具有湖南特色、充滿活力的普通高中課程體系,為高等學校和社會各行各業輸送素質良好的普通高中畢業生。
一、普通高中教育的培養目標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普通高中教育應全面落實《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所確定的基礎教育培養目標,并特別強調使學生:
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自覺維護國家尊嚴和利益,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弘揚民族精神,有為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作貢獻的志向與愿望;
具有民主與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維護社會正義,自覺行使公民的權利,履行公民的義務,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具有社會責任感;
具有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會收集、判斷和處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學與人文素養、環境意識、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具有強健的體魄、頑強的意志,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初步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職業意識、創業精神和人生規劃能力;
正確認識自己,尊重他人,學會交流與合作,具有團隊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樣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開放意識。
為實現上述培養目標,普通高中課程應:
(1)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內容,增強與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學生經驗的聯系,拓展視野,引導創新與實踐。
(2)適應社會需求的多樣化和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構建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課程結構。
(3)創設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實施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建立發展性評價體系。改進校內評價,實行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建立教育質量監測機制。
(5)賦予學校合理而充分的課程自主權,為學校創造性地實施國家課程、因地制宜地開發學校課程,為學生有效選擇課程提供保障。
二、課程結構
1、課程結構
普通高中課程由學習領域、科目、模塊三個層次構成。
(1)學習領域
高中課程設置了語言與文學、數學、人文與社會、科學、技術、藝術、體育與健康和綜合實踐活動八個學習領域。
設置學習領域能更好地反映現代科學綜合化的趨勢,有利于在學習領域的視野下研制各科課程標準,指導教師教學;有利于整體規劃課程內容,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體現對高中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同時,要求學生每一學年在所有學習領域都獲得一定學分,以防止學生過早偏科,避免并學科目過多,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
(2)科目
每一領域由課程價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組成。八個學習領域共包括語文、數學、外語(英語、日語、俄語等)、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藝術(或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技術等12-13個科目。其中技術、藝術是新增設的科目,藝術與音樂、美術并行設置,供學校選擇。鼓勵有條件的學校開設兩種或多種外語。
(3)模塊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塊組成。模塊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反映學科內容的邏輯聯系。每一模塊都有明確的教育目標,并圍繞某一特定內容,整合學生經驗和相關內容,構成相對完整的學習單元;每一模塊都對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提出要求與建議。
模塊的設置有利于解決學校科目設置相對穩定與現代科學迅猛發展的矛盾,并便于適時調整課程內容;有利于學校充分利用場地、設備等資源,提供豐富多樣的課程,為學校有特色的發展創造條件;有利于學校靈活安排課程,學生自主選擇并及時調整課程,形成有個性的課程修習計劃。
2、課程設置及其說明
普通高中學制為三年。課程由必修和選修兩部分構成,并通過學分描述學生的課程修習狀況。具體設置如下:
學習領域 |
科 目 |
必修學分 (共計116學分) |
選修學分一 |
選修學分二 |
|
語言與文學 |
語 文 |
10 |
根據社會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適應學生不同潛能和發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礎上,各科課程標準分類別、分層次設置若干選修模塊,供學生選擇。 |
學校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發展的需要和學生的興趣,開設若干選修模塊,供學生選擇。 |
|
外 語 |
10 |
||||
數 學 |
數 學 |
10 |
|||
人文與社會 |
思想政治 |
8 |
|||
歷 史 |
6 |
||||
地 理 |
6 |
||||
科 學 |
|||||
物 理 |
6 |
||||
化 學 |
6 |
||||
生 物 |
6 |
||||
技 術 |
技術(含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 |
8 |
|||
藝 術 |
藝術或音樂、美術 |
6 |
|||
體育與健康 |
體育與健康 |
11 |
|||
綜合實踐 活 動 |
研究性學習活動 |
15 |
|||
社區服務 |
2 |
||||
社會實踐 |
6 |
說明:
(1)每學年52周,其中教學時間40周,社會實踐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節假日和農忙假)11周。
(2)每學期分兩段安排課程,每段10周,每周5天。其中9周授課,1周復習考試。每個模塊通常為36學時,一般按周4學時安排,可在一個學段內完成。
(3)學生學習一個模塊并通過考核,可獲得2學分(其中體育與健康、藝術、音樂、美術每個模塊原則上為18學時,相當于1學分),學分由學校認定。技術的8個必修學分中,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各4學分。
(4)綜合實踐活動是每個學生的必修領域,共23學分。其中研究性學習活動三年共計15學分;學生每學年必須參加1周的社會實踐,獲得2學分;三年中學生必須參加不少于10個工作日的社區服務并有相關證明,獲得2學分。
(5)學生畢業的學分要求:學生每學年在每個學習領域都必須獲得一定學分,三年中獲得116個必修學分(包括研究性學習活動15學分,社區服務2學分,社會實踐6學分),在選修二中至少獲得6學分,總學分達到144方可畢業。鼓勵學有余力或希望多方面發展的學生修習更多的選修課,獲得更多學分。
三、課程內容與安排
高中課程內容的選擇遵循如下基本原則:
時代性——課程內容的選擇體現當代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反映各學科的發展趨勢,關注學生的經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同時,根據時代發展需要及時調整、更新。
基礎性——強調掌握必需的經典知識及靈活運用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旺盛的求知欲、積極的探索精神、堅持真理的態度;注重培養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高中課程內容既進一步提升所有學生的共同基礎,同時更為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奠定不同基礎。
選擇性——為適應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在保證每個學生達到共同基礎的前提下,各學科分類別、分層次設計了多樣的、可供不同發展潛能學生選擇的課程內容,以滿足學生對課程的不同需求。
要全面把握普通高中的課程內容,做好學分分配和課程安排。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其中外語以英語為例)編制的課程內容一覽表、學年學分分配指導表、課程安排指導表作為我省各普通高中學分分配和課程安排的重要依據。學校要結合本校實際,制定具體的《學校課程表》并組織實施。
1、課程內容一覽表
學習領域 |
科 目 |
模塊 |
||
---|---|---|---|---|
必 修 |
選修一 |
選修二 |
||
語言與文學 |
語文 |
語文1* 語文2 語文3 語文4 語文5 |
詩歌與散文 小說與戲劇 新聞與傳記 語言文字應用 文化論著研讀 |
|
外語 (以英語為例) |
英語1 英語2 英語3 英語4 英語5(六級、七級) |
系列1,提高系列(英語6-8,提高系列,達八級目標)(英語9-11,可創造條件開,達九級目標) 系列2,拓展系列(語言知識與技能類、語言應用類、欣賞類 |
*該類數字表模塊序列。
學習領域 |
科 目 |
模塊 |
|||
---|---|---|---|---|---|
必 修 |
選修一 |
選修二 |
|||
數 學 |
數學 |
數學1 數學2 數學3 數學4 數學5 |
系列1(文科基礎) 系列2(理科基礎) 系列3(文化系列) 系列4(應用系列) |
學校 按有 關規 定自 主開 發的 課程 |
|
人文與社會 |
思想 政治 |
經濟生活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生活與哲學 |
科學社會主義常識 經濟學常識 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 科學思維常識 生活中的法律常識 公民道德與倫理常識 |
|
|
歷史 |
歷史1 歷史2 歷史3 |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近代民主思想與實踐 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探索歷史的奧秘 世界文化遺產薈萃 |
|
||
地理 |
地理1 地理2 地理3 |
宇宙與地球 海洋地理 旅游地理 城鄉規劃 自然災害與防治 環境保護 地理信息技術應用 |
|||
科 學 |
|||||
物理 |
物理1 物理2 |
系列1(側重于物理學與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融合) 系列2(側重于物理學的應用和實踐) 系列3(側重于物理學的研究思想與方法) |
|||
化學 |
化學1 化學2 |
化學與生活 化學與技術 物質結構與性質 化學反應原理 有機化學基礎 實驗化學 |
|||
生物 |
生物1 生物2 生物3 |
生物技術實踐 生物科學與社會 現代生物科技專題 |
|||
技 術 |
信息 技術 |
信息技術基礎 |
算法與程序設計 多媒體技術應用 網絡技術應用 數據管理技術 人工智能初步 |
||
通用 技術 |
技術與設計1 技術與設計2 |
電子控制技術 簡易機器人制作 現代農業技術 家政與生活技術 汽車駕駛與保養 建筑及其設計 服務及其設計 |
|
||
藝 術 |
藝術 |
每個學生學習的項目和內容可以不同,但都應必修一定的學時 藝術與生活系列(生活中的音樂、身邊的設計、身體表達的藝術、戲劇創編入門) 藝術與情感系列(音樂的情感表現、視覺語言表達、舞蹈即興表演、戲劇表演基礎) 藝術與文化系列(民族民間音樂、圖形的奧秘、舞蹈與服飾、中外戲劇欣賞) 藝術與科學系列(音樂與科學、材料與造型藝術、樂舞與身心健康、影視特技) |
|||
音樂 |
音樂鑒賞、歌唱、演奏、創作、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表演 |
||||
美術 |
美術鑒賞、繪畫·雕塑、設計·工藝、書法·篆刻、現代媒體藝術等 |
|
|||
體育與健康 |
體育與健康 |
每個學生學習的項目和內容可以不同,但都應必修六個運動技能系列10學分,健康教育專題系列1學分。 田徑運動 球類運動 體操類運動 民族民間體育 水上或冰雪運動 新興運動 健康教育專題 |
|
||
綜合 實踐 活動 |
研究性學 習 |
學校根據國家相應《指南》和本地實際開設 |
|
||
社區 服務 |
|
||||
社會 實踐 |
2、學年學分分配指導表
總學分 (144分以上) |
必修課程 (116分) |
選修課程 (28分以上) |
||||||||||||||||
---|---|---|---|---|---|---|---|---|---|---|---|---|---|---|---|---|---|---|
選修課程一 (22分以上) |
選修課程二 (6分以上) |
|||||||||||||||||
學 年 |
一 |
二 |
三 |
一 |
二 |
三 |
一 |
二 |
三 |
|||||||||
學年學分 |
78左右 |
32左右 |
6以上 |
2左右 |
10以上 |
10以上 |
|
3以上 |
3以上 |
|||||||||
學期學分 |
39 |
39 |
28 |
4 |
4 |
2 |
|
|
|
|
|
|
|
|
|
|
|
|
百分比 |
不超過80.6% |
19.4%以上 |
||||||||||||||||
課程價值 |
確保所有學生達到共同的基本要求 |
滿足學生在共同基礎上的發展差異 |
滿足不同學校的發展差異和學生個性發展 |
3、課程安排指導表
學習領域 |
科目 |
第一學年 (80學分左右) |
第二學年 (46學分以上) |
第三學年 (19學分以上) |
|
|||||||||||||||||
第一學期 (約40學分) |
第二學期 (約40學分) |
第一學期 (32學分以上) |
第二學期 (14學分以上) |
第一學期(10學分以上) |
第二期(9學分以上) |
|||||||||||||||||
第一 學段 |
第二 學段 |
第一學段 |
第二學段 |
第一學段 |
第二學段 |
第一學段 |
第二學段 |
|
||||||||||||||
語言與 文學 |
語文 |
語文1 |
語文2 |
語文3 |
語文4 |
語文5 |
選修一: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 |
|||||||||||||||
英語 |
英語1 |
英語2 |
英語3 |
英語4 |
英語5 |
選修一:英語選修系列I、英語選修系列II |
||||||||||||||||
數學 |
數學 |
數學1 |
數學2 |
數學3 |
數學4 |
數學5 |
選修一:數學選修I、數學選修2、數學選修3、 數學選修4、數學選修5 |
|
||||||||||||||
人文與 社會 |
思想政治 |
經濟 生活 |
經濟生活 |
政治生活 |
政治生活 |
文化生活 |
文化生活 |
生活與哲 學 |
生活與哲 學 |
政治選修 |
|
|||||||||||
歷史 |
歷史1 |
|
歷史2 |
|
歷史3 |
選修一: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探索歷史的奧秘、世界文化遺產薈萃 |
|
|||||||||||||||
地理 |
|
地理1 |
|
地理2 |
|
地理3 |
選修一:宇宙與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鄉規劃、自然災害與防治、環境保護、地理信息技術應用 |
|||||||||||||||
科學 |
||||||||||||||||||||||
物理 |
物理1 |
|
物理2 |
|
在1-1、2-1、3-1中選1個 |
選修一:1-2、2-2、2-3、3-2、3-3、3-4、3-5 |
|
|||||||||||||||
化學 |
|
化學1 |
|
化學2 |
|
必修1個選修模塊獲2學分 |
選修一:化學與生活、化學與技術、物質結構與性質、化學反應原理、有機化學基礎、實驗化學 |
|
||||||||||||||
生物 |
|
|
生物1 |
|
生物2 |
|
生物2 |
選修一:生物技術實踐、生物科學與社會、現代生物科技專題 |
|
|||||||||||||
技術 |
信息技術 |
信息技術基礎 |
選修一:在5個選修模塊中修習2個必修學分(“必選”) 其他選修一 |
|
||||||||||||||||||
通用技術 |
|
技術與設計1 |
|
技術與設計2 |
選修一 |
|
||||||||||||||||
藝術 |
美術 |
在所有模塊中任選3個,獲3個必修學分,此外還可修習若干選修學分。高一第一學期由學校代選。 |
||||||||||||||||||||
音樂 |
在高一或高二通過選修音樂鑒賞加其余任一模塊,或通過選修音樂 鑒賞外的任意3個模塊,獲3個必修學分。高一第一學期由學校代選 |
選修一 |
||||||||||||||||||||
藝術 |
在藝術與生活、藝術與情感、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科學系列的16個模塊中修習6個必修學分。高一第一學期由學校代選 |
|||||||||||||||||||||
體育與 健康 |
體育與 健康 |
若干選修一或選修二學分。學生在入學注冊或軍訓時按學校提供項目選課 |
必修2學分 |
|
||||||||||||||||||
綜合實踐活動 |
研究性學習 |
修習6個必修學分 |
修習6個必修學分 |
修習3個必修學分 |
|
|||||||||||||||||
社區 服務 |
參加5個工作日以上,獲得1學分 |
參加5個工作日以上,獲得1學分 |
|
|
||||||||||||||||||
綜合實踐活動 |
社會 實踐 |
參加1周社會實踐,獲得2學分 |
參加1周社會實踐,獲得2學分 |
參加1周社會實踐,獲得2學分 |
說明:第二學年開始的選修二課程,既可是學科科目內容的延伸,也可是校本課程。
四、課程實施與評價
1、各普通高中要按照課程設置及學分安排,為新課程實施添置必要的儀器設備及其他教學條件,合理有序地安排課程內容。高中一年級主要設置必修課程,逐步增設選修課程,學生可跨班級選修;高三下學期,學校應保證每個學生有必要的體育、藝術等活動時間,同時鼓勵學生按照自己興趣和需要繼續修習某些課程,獲得一定學分,也可以安排總復習。
學校在保證開設好所有必修模塊的同時,要積極創造條件,制定開設選修課程的規劃,逐步開設豐富多彩的、高質量的選修課程,努力辦出特色。鼓勵教師根據本校的課程資源采取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為加強集體主義教育,發展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高中三年以行政班為單位進行學生管理,開展教育活動。
2、建立選課指導制度,引導學生形成有個性的課程修習計劃
學校要積極進行制度創新,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內選課指導制度,避免學生選課的盲目性。學校應提供課程設置說明和選課指導手冊,并在選課前及時提供給學生。班主任及其他教師有指導學生選課的責任,并與學生建立相對固定而長久的聯系,為學生形成符合個人特點的、合理的課程修習計劃提供指導和幫助。學校要引導家長正確對待和幫助學生選課。
學校要鼓勵學生在感興趣、有潛能的方面,選修更多的模塊,使學生實現有個性的發展。
3、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
學校應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鼓勵教師針對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開展教學研究,重視不同學科教師的交流與研討,建設有利于引導教師創造性實施課程的環境,使課程的實施過程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學校應與教研部門、高等院校等建立聯系,形成有力推動課程發展的專業咨詢、指導和教師進修網絡。
4、充分挖掘和開發課程資源,建立課程資源共享機制
為保障高中課程的實施,學校應加強課程資源建設,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內現有課程資源。同時,大力加強校際之間以及學校與社區的合作,充分利用職業技術教育的資源,補充校內課程資源的不足,努力實現課程資源的共享,盡可能滿足學生的選課需求。
學校課程的開發要因地制宜,努力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注重普通高中教育、職業技術教育與成人教育的融合與滲透。農村地區的高中學校要結合農村建設和發展的實際開發課程資源。
學校課程既可以由學校獨立開發或聯校開發,也可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開發;要積極利用和開發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課程資源,建立廣泛而有效的課程資源網絡。
5、不斷提升教師師德素養和專業水平,使教師能依據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在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活動的組織、教材和其他課程資源的選擇、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等方面,都能創造性地使之適合于學生的經驗、興趣、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和其他能力;善于與學生共同創造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討論、質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引導學生創新與實踐。
6、建立發展性評價制度
學生實行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學校組織的考試考核應依據課程標準確定考試考核方式和組織命題。應根據目標多元、方式多樣、注重過程的評價原則,綜合運用觀察、交流、測驗、實際操作、作品展示、自評與互評等多種方式,為學生建立綜合、動態的成長記錄手冊,全面反映學生的成長歷程。
教育行政部門要對普通高中新課程的教學實施、教學質量、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情況等進行監控;要使廣大校長、教師了解評價與考試制度的改革方向和要求,掌握評價的基本方法,克服在部分地區、學校和教師中存在的陳舊評價和考試觀念以及對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疑慮;要以多種形式向社會宣傳評價與考試制度的改革,轉變傳統的考試評價觀念,使考試評價制度的改革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