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城市空間結構 教學案
來源:高考網整合 2010-07-15 11:39:50
第三節 城市空間結構
【教材分析】
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關于城市的知識,在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動中,學生也對城市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高中階段主要是引導學生在大量感性知識的基礎上,對城市進行理性的思考。
本節作為第二章“城市與城市化”的開篇之節,教材分為三部分內容:城市形態、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其中,城市內部空間 結構的形成和變化是本節重點。城市內部的結構是在城市化過程中形成的,通過研究城市內部結構也可以了解城市化發展的特點,因而本節內容是學習城市化的基礎。而要理解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必須了解城市形態以及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這些基礎知識。
本課時的備課內容為第一節第一課時(計劃二課時完成)的內容:城市形態、城 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
【課標要求】運用實例,分析城市的空間結構,解釋其形成原因。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 理解城市形態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2 結合實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區的形成及其區位特征。
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圖,結合實例理解城市形態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以及城市各功能區的區位特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1 城市形態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2 城市功能分區
【教學難點】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
【教具準備】 地理地圖冊 課本插圖 多媒體
【教學課程設計】
。。。。。。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