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尖子生”考前一兩天調試“最大值”
2010-06-02 11:22:07文匯報
“現在還不急著做考卷,這要放到考前再做,練狀態!”昨天,當記者撥通高三學生周家熇的電話,他的回答讓記者感到愕然——離高考還有6天,難道現在還不算“考前”?原來,在這個被同學譽為“超人”的高三物理班男孩看來,考前一兩天才是“練狀態”、“找感覺”的最佳時期,“那樣能在考場上發揮最大值!”
“最大值”,一個典型的理科術語,可能是出身物理班的關系,周家熇的高考故事交錯著濃濃的“理性思維”,卻也不乏一些幽默因子。
用風投理論填志愿
周家熇就讀于上海市育才高級中學高三物理班。他是同學公認的“學習最好的同學”,卻在今年春天的“自主招生季”,遭遇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打擊。
“本以為憑借全國物理競賽獲獎和上海市三好學生的身份可以保送清華,可最后失意落選,取而代之的是30分的線下加分。”從保送到加分,周家熇直言“落差不小,感覺郁悶”。緊接著,他參加了復旦大學的自主招生考試,順利獲得預錄取資格,也就是說,考到上海一本分數線就可牽手復旦。
“利好消息”不少,但糾結的故事開始了。“沖清華的好專業有風險,去復旦心有不甘。”今年兩三月份,周家熇沉浸于“微妙矛盾的情緒中”。直到某天,語文老師在課上提到英國媒體評選的“亞洲大學排名”——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均排名很靠前……
“國際排名”讓小周豁然開朗——放棄清華、保復旦,同時報考與內地大學錄取并不沖突的、排名超過清華的香港大學。“從風險規避的角度看,這樣風險最小,回報最大。”說起志愿填報的決定,簡直如同分析一場風險投資。
用朗讀打通作文“神經”
港大需要高考后再面試,面試分數線一般在520分,所以周家熇的復習計劃不能放松——看看錯題、攻克薄弱環節。
一整天看錯題有些單調,實際上,周家熇在中間穿插了“非常重要的余興節目”——高聲朗讀優秀短文。“前兩個月,我的語文成績突然‘冒進’,最后一次聯考考到全區第一名,主要是作文分數提高很多,真有茅塞頓開的感覺。”對周家熇來說,考前最后一周的主要任務就是穩住這種感覺,“早晚各讀一次優秀文章,每次5篇,不僅可以調劑心情,還可以打通作文‘神經’。”
至于學校各學科老師下發的二三十份考卷,周家熇很篤定:“過兩天再做!”所謂的過兩天就是考前兩三天。“那是找感覺、練狀態的最佳時期!按照高考的科目開考時間,把一套套考卷當真題來做。劉翔估計也會在比賽前兩天這樣練習,調動興奮神經。”
考場踩點還得找廁所
考前最后兩天,周家熇還有一個重要功課要做——去考場踩點。
考場在市西中學,家卻在浦東,周家熇的父母忙著預定考場附近的賓館。按計劃,應當是“步行15分鐘的距離”。領到準考證后,小周就要實地摸清“趕考路線”。
“走一走去考場的路線,開考前一兩天學校會在進口處張貼考場安排,根據準考證號碼,看看自己被分在哪個教室”、“如果能進學校的話,就找找廁所在哪里,測試一下收音機的接收效果……”
但周家熇最興奮期待的,卻是畢業活動。就在學校放假復習的前幾天,他們班人手一份“畢業旅行問卷調查”——“考完之后,我們就要去畢業旅行啦!目的地可能是我的老家——舟山,到時候我還得做些計劃,當個好導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