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北京師范大學招生章程
2010-04-19 13:50:59北京師范大學
第一部分 學校概覽
著名百年學府
北京師范大學是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是一所以教師教育、教育科學和文理基礎學科為主要特色的著名學府。
學校前身是1902年創立的京師大學堂師范館,1908年改稱京師優級師范學堂,獨立設校。1912年改名為北京高等師范學校。1923年更名為北京師范大學,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師范大學。1931年、1952年北平女子師范大學、輔仁大學先后并入北師大。
百余年來,北師大始終同中華民族爭取獨立、自由、民主、富強的進步事業同呼吸、共命運,在五四、一二九等愛國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李大釗、魯迅、梁啟超、錢玄同、吳承仕、黎錦熙、陳垣、范文瀾、侯外廬、錢穆、白壽彝、鐘敬文、啟功、胡先骕、汪堃仁、周廷儒等為代表,一大批名師先賢在這里弘文勵教。
經過百余年的發展,學校秉承“愛國進步、誠信質樸、求真創新、為人師表”的優良傳統和“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校訓精神,形成了“治學修身,兼濟天下”的育人理念。
備受黨和國家領導人關懷
毛澤東主席于1950年親筆為北京師范大學題寫校名。
1992年9月9日,江澤民同志視察北師大并題詞。
2002年9月8日,北師大建校100周年慶祝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同志出席慶祝大會。江澤民同志在會上充分肯定了百年北師大的辦學成就,并強調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大力推進教育創新。
2005年2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元宵節晚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專門向鐘秉林校長詢問學校發展情況。
2006-2007年溫家寶總理先后兩次來到北師大,并與師生親切座談。
國家和地方政府重點建設的研究型大學
“七五”、“八五”期間,被確定為國家首批重點建設的十所大學之一。
“九五”期間,被首批列入“211工程”建設計劃。
2002年,百年校慶之際,教育部和北京市決定重點共建北京師范大學,北師大繼北大、清華等高校之后第10個被列入國家重點建設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的行列。
“十五”期間,學校進入國家“985工程”建設計劃。
面向新世紀,北師大確立了建設綜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的奮斗目標。
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北京師范大學在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提供的2010年“中國大學競爭力排行榜”中名列第8位;是《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公布的2009年度中國 15所一流大學之一,10所研究I型大學之一。近年來,在各排名指標體系中,北師大均名列前茅,且位次不斷提升。
北師大堅持穩定辦學規模,不斷提升質量的指導思想,堅持本科生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并重。設有23個教學單位,2010年計劃招收全日制本科生 2200人,研究生4300余人。
本科生培養的重要目標之一是為其研究生教育打下堅實基礎。2009屆本科畢業生中有56%以上繼續攻讀本校、北大、清華、中國科學院等單位研究生或到境外深造,推薦免試研究生(含本科直博生)占畢業生的30%以上。一次就業率達93.87%,畢業生主要進入科研機構、大專院校、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新聞出版部門、重點中學等單位或部門工作。
在一百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為國家培養了20多萬各類人才。
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哲學家、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李達。
有毛澤東主席的老師、著名語言文學家符定一。
有眾多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如秉志、汪德昭、俞德浚、汪堃仁、周廷儒、王文采、唐守正、孫儒泳、鄭光美、陳木法、汪成為、凌永順、劉尚合、喬登江等。1984年畢業于學校生物系的王曉東校友,2004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是當年入選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41歲)。
有眾多黨和國家領導人及政府部門負責人,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楊明軒、周谷城、王光英、楚圖南、許嘉璐,全國政協副主席楊秀峰、陳宗興,教育部部長袁貴仁等。
有百余位全國高校領導,有解放后任湖南大學、武漢大學校長的李達,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閔維方、山東大學校長吳富恒等。
更有一批工作在教育戰線的優秀校友,他們為我國各級各類教育事業做出了杰出貢獻。
第二部分 人才培養
北京師范大學,學科門類齊全、名師名家薈萃、研究實力雄厚、對外交流廣泛、教學質量領先,是國家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學術研究重鎮、文化交流窗口和新知識、新思想、新理論的搖籃。以輩出的人才和雄厚的實力,穩居全國高校前列。
1. 學科門類齊全、總體水平居全國高校前列
人才培養是高校工作的中心,學科、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礎,雄厚的學科、專業實力則是高素質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保證。北師大高度重視學科、專業建設,形成了學科綜合、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新布局。
● 擁有教育學、文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11個學科門類。
● 擁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5個:教育學、心理學、中國語言文學、數學、地理學;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1個:馬克思主義哲學、民俗學、史學理論及史學史、中國古代史、理論物理、物理化學、細胞生物學、生態學、系統理論、環境科學、教育經濟與管理;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個:世界經濟學、電影學。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8個,交叉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1個。
● 擁有57個本科專業,16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00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8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博士和碩士學位授權點數在全國高校居于前列。
● 教育部首批授予的擁有自主設置本科專業審批權的六所大學之一。
● 學科總體實力雄厚,文理基礎學科在全國位居前列。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發布的2009年一級學科評估結果中,北師大有15個一級學科排名全國前十,其中教育學、心理學、中國語言文學排名全國第一。在《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2009年“中國大學各學科、各專業排名”中,北師大有20個本科專業進入A++行列。
2. 名師薈萃、師資力量雄厚
● 現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9名(其中雙聘院士11人):黃祖洽、王梓坤、孫儒泳、劉伯里、劉若莊、劉昌明、張新時、林學鈺、李小文、王永炎、陳木法、鄭光美、王乃彥、劉鴻亮、戴汝為、李京文、李朝義、凌永順、安芷生。榮譽教授4人:何茲全、陶大鏞、劉家和、顧明遠,資深教授5人:林崇德、童慶炳、王寧、黃會林、瞿林東。“千人計劃“引進人才1人。
● 擁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首席專家6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2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5人,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24 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1人、學科評議組成員16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21人和新世紀優秀人才104人,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7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1個,教育部、外專局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3個,教育部創新群體5個,國家級教學團隊7個。
●擁有專任教師1680余名,其中具有海外學歷人員200人,教授602人,副教授610人,高級職稱人數占72%;具有博士學位的占81%,比例居高校前位。
3. 科研實力雄厚、在全國具有較高學術地位
●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其中共建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8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5個、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 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7個、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唯一的高校蛋白質組學研究院。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勢突出。科研立項穩步增加,2005—2009年,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8項,名列全國高校前茅。2003—2009 年,獲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19項,獲準數量在全國高校中名列第四位。2001—2009年獲得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164項,立項數名列全國高校第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經費顯著增長,2009年突破7000萬元。近年來,科研成果突出。2001—2008年我校以第一作者署名發表 CSSCI論文 12239 篇,發文量在全國高校排名第三位。在教育部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評選中,我校獲獎總數名列第二位;在教育部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的26項一等獎中,我校獲得3項,居全國高校第二位。
●是國家科技創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十五”以來,共獲準主持國家級科技項目(課題)744項,其中,有7人次作為首席科學家主持國家重大科學問題研究計劃和國家“973”項目;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各類項目643項,國家“973”項目課題28項,國家“863”計劃課題35項,國家科技攻關和科技支撐項目30項,國家科技計劃重大專項5項,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項目3項。 “十五”以來,理工科年均到位科技經費逾億元,其中,2009年達到2.82億元。根據國家科學技術部公布的2009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 2008年中國科技論文引文數據庫收錄的我校為第一單位的論文為905篇,國際論文被引用篇數全國高校排名第20位。2009年,1項成果獲得國家科學進步獎二等獎;5項成果獲得高等學校科學研究成果獎(科學技術),其中,自然科學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獲獎數目達到歷史新高。
4.教育資源豐富、教學質量全國領先
●擁有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2個: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5個:數學、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地理學;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1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基地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個。
國家人才培養基地是全國高校中教學科研水平高、在國內同類學科中能起骨干帶頭作用的學科點。基地班學生多數將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
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是1994年設立的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200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基地。
數學、物理學、生物學、地理學、心理學是1996年設立的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基地數量居全國高校前列。
2002年設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培養21世紀我國生命科學和技術創新創業人才,連續3年被評為優秀基地。
● 擁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單位2個,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15個,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5個。
● “十五”以來,共獲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5項,二等獎24項,居全國高校前列;獲得北京市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51項、二等獎61項。2007— 2009年,共獲批教育部及北京市質量工程項目、理科基地建設項目等省部級(含)以上教學建設與改革項目302項,到位項目經費5023萬元。建成國家級精品課程36門,北京市精品課程43門,176種教材列入“十一五”國家級教材規劃選題,15部教材入選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54部教材列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設立項項目。
5. 對外交流廣泛、在國際上享有重要影響
●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與美國,英國,日本,韓國以及加拿大等國家多所大學有交換留學生項目的合作。
●每年有400余名學生赴境外參加各種學術、學習活動,其中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派出研究生148余名。2009年選派赴境外參加交換留學生項目、海外實習和交流等活動的本科生百余名。
●每年有700多人次境外學者來校講學或從事研究,千余人次教師赴境外參加國際會議和合作研究。
●長期留學生近1800人,來自69個國家和地區,攻讀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的留學生超過65%,留學生規模居全國高校前列。
6.教育教學改革深化、人才培養質量高
●堅持精英教育 培養創新人才
培養具有良好的人文與科學素養、寬厚的專業基礎、開闊的國際視野、勇于實踐的創新型高級專門人才。
●實行寬口徑培養 擴大學生對專業的自主選擇權
部分專業采取按院系招生,實施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以增強學生對國家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需求的適應能力。前期打通培養,之后學生可在招生專業所涵蓋的專業及專業方向內選擇專業及專業方向,如生物科學與生物技術可選擇生物科學或生物技術專業。
全校一、二年級學生有專業二次選擇的機會。學生可在學年末提出轉專業申請,經擬轉入院系考核通過后為確有專長的學生提供專業二次選擇的機會。
●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 滿足學生多元發展需求
本科階段按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專業培養計劃對學生進行專業培養,實施“4+x”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選擇和分流培養,形成培養規格上移的多樣化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4+0”模式:指主輔修制度下的教師教育模式。希望畢業后從事教師職業的學生,在本科學習階段,自主選擇修讀教師教育模塊課程,或選擇輔修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的輔修——雙學位項目。完成相應的教學計劃者,本科畢業時,可申辦教師職業資格證書,并通過與用人單位的“雙向選擇”到有關行業就業。。
“4+2”模式:指本碩貫通培養的學士后教師教育模式,是國際通行的建立在強大學科優勢基礎上的“大學+師范”的綜合性大學教師教育模式。本模式將學科專業人才培養與教師教育剝離,將教師教育的重心上移到研究生階段,大力加強研究生層次的高素質研究型教師的培養。在本科階段的第三學年末,對志愿碩士畢業后從事教師職業的學生,進行考核擇優確定“4+2” 培養模式人選。入選學生第四學年繼續完成本科專業學習,取得學士學位;同時修讀部分研究生課程,實現本碩銜接。第五學年開始進入教育學院進行2年教師專門化培養并最終獲得教育學碩士學位。目前實施的單位有文學院、歷史學院、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數學科學學院、物理學系、化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
“4+3”模式:指提升教師教育層次的本碩銜接培養模式。學生完成本科階段學習后,經過考核篩選,優秀學生可通過推薦免試直接攻讀或考取教育學、學科教學論碩士學位。
●實施勵耘優秀人才培養計劃 促使優秀學生脫穎而出
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學校自2001年起設置勵耘實驗班。2010年將繼續實施“勵耘優秀人才培養計劃”,以培養具有突出研究與創新能力、高度社會責任感與務實精神、深厚人文與科學素養、良好交流與協作能力并具有一定國際視野的各類優秀人才。
新生入校一學期后,在自愿申請的基礎上經考核,擇優選拔100人左右組成勵耘實驗班,實施勵耘優秀人才培養計劃。 入選學生均在本院系完成四年大學學習,在修讀本專業教學計劃規定課程的同時,參加由學校組織實施的專門培養計劃,包括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信息技術素養和能力培養、思維拓展訓練、外語與國際交流能力強化、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等,為優秀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提供優良條件,勵耘實驗班的學生:
有更多機會聆聽校內外,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的專門授課;
有更多機會獲得學校“本科生科學研究基金”資助;
有與其他高校實驗班拔尖人才交流的平臺,如與北大元培班,清華實驗班、人大國學班等;
有與其他專業優秀學生一同叢游學習的機會,在學科的交叉中發現問題,開展探究活動;
有更多自主設計發展的機會,勵耘班課程均為選修,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發展需要,選修課程;
從畢業生看,有更多的學生繼續深造、公開發表學術論文和獲得各級各類獎勵等。
●實行彈性學習制度和輔修-雙學位制度 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
本科學制4年,允許學生修滿規定學分提前一年畢業,或延長學習年限,但學習年限最長不得超過6年。
在校進行本專業學習的同時可以修讀跨學科專業的輔修-雙學位課程。學校在社會普遍關注的專業(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漢語言文學、法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教育學、心理學等)開設了輔修-雙學位課程。
在規定年限內,符合主修專業畢業要求,修滿輔修專業教學計劃規定學分者可獲得北京師范大學輔修專業證書;修滿雙學位教學計劃規定學分者,可獲得北京師范大學雙學士學位證書。如學生在畢業時未按規定修讀完輔修-雙學位課程且愿意繼續修讀的,可在畢業后兩年之內繼續修讀未完成課程,修讀合格后可獲得輔修專業證書或雙學士學位證書。
●拓展學生發展機會,加強學生科學研究與創新能力培養
2002年起設立“本科生科學研究基金”,供本科生申請科學研究項目,在導師指導下開展科研訓練;2007年學校被教育部首批列入實施“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學校。
積極開展交叉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試點。允許部分成績優秀、特長突出的學生在完成基礎階段的學習之后,通過雙向選擇,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科與研究方向,提早進入研究生培養階段的學習與訓練。
為優秀本科生設立高級研修課程并開放研究生學位基礎課程,設立學生科研類附加學分。
●實施本科生導師(生)制 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搭建師生或研究生與本科生的交流平臺,建立聯系紐帶,增加更多學習和濡染的機會,使學生適應大學的學習與生活,充分利用教育教學資源,自身得到良好發展。
部分院系根據人才培養需要,在低年級實施導師(生)制,或在高年級實施導師制,引導學生立志,指導學生成長;部分院系設有教授工作室,專門為本科生答疑解惑。
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校園文化氛圍好
北京師范大學是教育部確定的首批全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之一。多年來,北師大校園文化以文化節、學術節、體育節、藝術節為主要格局,以文體活動、創新創業、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為主要內容,不斷爭創品牌學生活動,其中北京大學生電影節、“5·25”大學生心理健康節已經成為在北京乃至全國都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精品活動。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公布的2007年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評選結果中,北師大“5·25大學生心理健康節”榮獲一等獎。
在校園文體活動中,北師大各類學生組織一直擔當主力:校學生會和校研究生會堅持每年舉辦院系足球賽、籃球賽、排球賽和乒乓球賽,并先后創辦了留學生文化節、女生節等活動。學校在冊學生團體近110個,五四文學社、求索學社、春秋學社和教育學社等傳統學生團體,歷經幾十年風雨,風采依然;漫畫研究社、音樂在線協會、PRED協會和“綠燭”根與芽協會等新興學生團體,凸現時代風尚;心理健康者協會長期致力于普及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被教育部、團中央和全國學聯評為“全國高校學生社團標兵”。大學生藝術團成員四百余人,包括戲劇團(北國劇社、北京市大學生戲劇團)、合唱團、舞蹈團、交響管樂團、民樂團等專業團隊,其中戲劇團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等單位藝術家的指導下,先后排演了《愛的犧牲》、《四川好人》、《棗樹》、《安妮日記》等大型劇目。大戲《棗樹》2007年獲共青團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學校大學生藝術團在第二屆北京大學生藝術展演比賽中榮獲五個一等獎,并赴美洲、亞洲部分國家巡演。 2009年,學校女子籃球隊榮獲第十一屆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CUBA)總冠軍,女子橄欖球隊獲亞洲女子七人制橄欖球錦標賽冠軍,女子足球隊獲北京市大學生女子足球錦標賽冠軍。
在創新創業方面,“京師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已經連續舉辦了17屆,成為北師大學子課外學術科技創新的頂級賽事。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競賽活動,成績斐然。2007年,我校學生在第十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上,取得了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 項的優秀成績。2008年,在第六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獲金獎1項,銀獎2項,總成績名列全國第三。已有3名學生榮獲“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
在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方面,我校將社會需要、學科優勢與人才培養相結合,以白鴿青年志愿者協會(成立于1994年3月)為主要依托,先后打造了暑期農村支教、博物館志愿講解服務、進城務工人員教育培訓、民工子弟學校支教等享譽全國的志愿服務項目品牌。白鴿青年志愿者協會被授予“全國優秀志愿者集體”和“北京市杰出志愿服務集體”、“奧運先鋒”等榮譽稱號。2007年,我校被確定為“奧運培訓工作示范基地”和“奧運文明禮儀示范學校”,并作為奧體中心、奧林匹克大家庭飯店、殘奧大家庭飯店的主責高校,圓滿完成了奧運會、殘奧會的志愿服務工作。我校已連續15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和全國學聯評為“大中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
第三部分 就學環境
●獎勵、資助項目眾多 激勵學生刻苦學習
國家獎學金獎勵學習成績優異,在社會實踐、創新能力、綜合素質等方面特別突出的優秀學生,北師大每年約有120名,每人獎勵8000元;國家勵志獎學金獎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北師大每年約有250名,每人獎勵5000元;國家助學金用于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北師大每年約有 1100名,按經濟困難情況給予每人1000—3000元的資助。
北師大還設立獎助學金40余項,其中包括20余項獎學金和20余項助學類項目。獎學金項目既包括由學校設立的十佳大學生獎學金、三好學生、專業獎學金、競賽獎學金、學術獎學金、勤工助學自強獎、優秀畢業生獎及各種單項獎學金,也包括各種社會團體和個人設立的獎學金,如寶鋼教育獎學金優秀學生獎每年6名,每人獎勵5000元;勵耘優秀學生獎學金每兩年評選一次,設有一、二等獎共18名,每人分別獎勵4000元、2000元;京師校友金聲獎學金每年 25名,每人獎勵2000元。每年獲得各種獎學金的學生比例超過40%。社會贊助助學類項目包括唐仲英德育獎學金、曾憲梓優秀大學生獎勵計劃、明遠獎學金、星巴克助學金、新長城獎學金、雁行助學金以及資助免費師范生的中國國際文化交流英華獎助學金等,用于資助品學兼優的貧困家庭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學校設立勤工助學中心,可為學生提供校內外勤工助學崗位。
北師大每年招收免費師范生,免費師范生在校期間免交學費、住宿費,每月補助生活費400元。招收國防生,國防生享受國防獎學金,每人每年 10000元。除免費師范生外,其他學生享受政策性補貼,每人每月60元。
●國家助學貸款為家庭貧困學生就讀提供保障
國家助學貸款是國家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速人才培養、資助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而實行的一種信用貸款。因家庭經濟困難,難以支付完成學業所需費用的學生,入學后可以申請國家助學貸款,用于支付學費、住宿費和基本生活費。貸款申請金額每人每學年最高不超過6000元,貸款利息按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同期同檔次貸款利率執行。貸款學生在校期間的貸款利息由政府財政給予100%補貼,畢業后利息及罰息由學生本人支付。貸款學生畢業后即開始按月償還利息,畢業后兩年內開始歸還貸款本金,六年內還清。畢業后繼續攻讀碩士學位的學生可申請延期還款,財政部門繼續按在校生實施貼息。
學生申請國家助學貸款應提交的材料有:本人身份證原件;戶口遷移證明的復印件;鄉、鎮、街道民政部門(或上級部門)開具的關于學生家庭經濟困難證明的原件;未成年人還須提供法定監護人的身份證復印件和監護人手寫并簽名的同意學生申請貸款的同意書;學校和經辦銀行要求提供的其他證明文件和資料。
圖書館館藏豐富 現代化水平高
始于1902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師范館圖書室,歷史悠久,館藏豐富。現有館舍建筑面積近2萬平方米。設有三個分館和18個學科資料室。新圖書館正在建設中,并將于2010年投入使用。
截止2009年底,館藏書刊總量近380萬冊,中外文期刊近4000種。數字化資源豐富,引進國內外大型學術數據庫近240個,電子圖書近百萬冊,自建多種特色數據庫,兼顧文、理,共同發展,注重數據庫的學術性和專業性。通過引進、自建、共建等多種途徑,建成了一批覆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數字資源。
館藏特色鮮明,精品薈萃。藏有清末以來政府及各地有關教育事業的法規、文件、圖表、報告等,對中小學教科書有全面收藏,可為研究我國教育史及近現代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重要資料。古籍線裝書藏量3萬余種37萬余冊,其中館藏善本3280余種;尤以地方志類和叢書類書為特色,其中省志82種、府志 186種、州志215種、縣志1800余種,叢書古籍1300余種。版本最早的為南宋刻本,另有元、明刻本,麗江府羅春的金泥寫經本《大乘妙法蓮花經》更屬藝術珍品。館藏羊皮封面裝幀西文圖書為18—19世紀乃至更早的西文古籍。
主要提供如下服務:手機圖書館、圖書外借、科技查新、查收查引、文獻傳遞、代查代檢、定題服務、文獻檢索課、專家講座、入學教育、用戶培訓、無線上網、異地還書、光盤外借、館際互借、新書推薦、專業書展、急書快遞、電子資源閱覽和復制裝訂等。
●食宿條件便利 保障學生需求
安全、衛生、和諧、便利的住宿條件
學校非常重視對學生公寓的建設工作,秉持“以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全面實行管理育人、環境育人、服務育人的物業化管理。學生宿舍管理中心為提升管理水平,制定了按ISO9000要求的考核與培訓制度,實行量化考核管理,于2005年11月通過了ISO9000的質量認證,從而使學生公寓的管理更加規范化和程序化。
新生自愿選擇是否攜帶被褥,學生宿舍管理中心可為新生代訂床上物品,并設有大小洗衣房,為學生提供洗滌服務。
宿舍內配有電話、電扇以及功能齊全的配套家具。寬帶網絡通至每間學生宿舍。會客大廳清新典雅并設有報刊架和桌椅。樓管員以長輩的溫心關愛著每位入住同學,文明勤奮的服務員提供周全的前臺和清潔工作。學校每年投入可觀的資金對整潔、和諧的宿舍進行獎勵,并定期對宿舍安全進行培訓和督查。
宿舍管理中心下設學生宿舍自我管理委員會和學生有線電視臺兩個優秀學生組織,并對貧困生提供眾多的宿舍管理勤工助學崗位。
品種豐富、質優價廉的學生餐飲服務
北師大后勤集團學生餐飲中心是專門為全校學生和教職員工提供飲食服務的單位,中心下設有新樂群食堂、學五食堂、員工食堂、實習餐廳、清真食堂、學生之家、合利屋餐廳、三生石茶吧、西餅屋等多個餐飲服務部門。可以為廣大師生提供從日常基本大伙、中炒、小炒到零點、宴會包桌等多層次的餐飲服務。
學生食堂與餐廳環境整潔、設施齊備,食堂為同學們就餐提供公用餐具,并備有快餐桌椅、電視音響、中央空調等設備,就餐方便、舒適。其中清真食堂專門為伊斯蘭民族師生提供餐飲服務;新樂群食堂寬敞明亮,為同學們提供了更加舒適的就餐環境。中心以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為宗旨,將同學們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讓大家吃的滿意、吃的放心。
2010年在部分省份招收免費教育師范生
根據國家有關實施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精神,為吸引優秀學生讀師范,鼓勵優秀青年當教師,北師大2010年在部分省份招收免費教育師范生,實施師范生免費教育。
1. 報考條件
符合教育部《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定》中規定的報考條件;
符合《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和《北京師范大學2010年招生體檢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
2. 招生計劃
2010年北師大采取直接招生與入學后選拔相結合的方式確定享受免費教育師范生。
按師范專業直接招生。為重點助推西部基礎教育崛起,2010年北師大在部分省份,主要在西部和中部省份招收免費教育師范生,其它省份只招收非師范生。具體見《北京師范大學2010年招生來源計劃表》。
入學后選拔。為鼓勵有志青年讀師范做教師,同時為非師范生提供更多選擇機會,在新生入學二年內,非師范生可根據自愿的原則提出轉入免費教育師范生申請,學校根據師范專業人才培養規模,擇優確定申請進入師范專業的免費教育師范生。
3. 招生程序
填報志愿。在提前錄取批次志愿欄中填報北京師范大學師范生招生專業(師范專業)。填報志愿時間及要求,按省級招生辦公室的有關規定執行。
高考錄取。參照《北京師范大學2010年招生章程》中錄取原則部分的相關條款執行,以高考成績為主要依據,德智體美全面考核,綜合評價,擇優錄取。
簽訂協議。被我校師范專業直接錄取的考生,入學報到時須同時持本人或本人及其監護人簽字的《師范生免費教育協議書》(一式四份)及錄取通知,否則視為自動放棄入學資格;非師范專業學生在入學后,經自愿申請,擇優選拔轉入師范專業的,由本人或本人及其監護人在《師范生免費教育協議書》上簽字后,協議即生效。
4. 享受待遇
在校四年學習期間,享受免費教育(即免繳學費、住宿費,每人每月補助生活費400元)。
享受免費教育的師范生,同時可享受學校其他非義務性獎學金。
5. 履約方式
免費師范生畢業后,一般回生源所在省份從事中小學教育工作不少于十年。到城市學校工作的,應先到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任教服務兩年。
免費師范畢業生,在協議規定服務期內,經生源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門同意,可在學校間流動或從事教育管理工作。
免費師范畢業生經考核符合要求的,可攻讀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在職學習專業課程,任教考核合格并通過論文答辯的,取得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和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證書。
2010年部分專業招收國防生
依據國務院、中央軍委《關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養軍隊干部的決定》精神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政治部依托北京師范大學培養干部協議書》的有關約定,為了滿足軍隊干部隊伍建設的需要,北京師范大學自2006年起,在總后勤部政治部駐北師大后備軍官選拔培訓工作辦公室(以下簡稱選培辦)協助下,從參加當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的普通中學應屆高中畢業生中,為其定向招收、培養后備干部(以下簡稱國防生)。國防生本科學制為四年,入學后享受國防獎學金,畢業后到部隊工作。
1. 報考條件
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熱愛軍隊,志愿到軍隊工作,符合公民服現役的政治條件。
年齡在20周歲以下(1990年8月31日以后出生)的應屆高中畢業生。
外語語種為英語。
考生必須經軍檢、政審、面試合格后方能錄取,體檢標準按照《中國人民解放軍院校招收學員體格檢查標準》執行。
2. 招生計劃
2010年,北師大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政治部機關和部隊院校定向招收50人,其中:會計學專業15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20人,管理科學專業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