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官方版大學排行榜:中山大學列第38位
2009-12-15 14:13:02信息時報文章作者:徐珊珊
日前,被稱作“新版大學排行榜”的《中國高等學校績效評價報告》出爐,這份首次由具有“官方”背景的中央教科所高教研究中心負責完成的報告,對教育部直屬的72所高校進行了績效評價。通過對這些高校近三年的投入、產出等整體績效進行打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東北大學、人民大學和電子科技大學位居榜單前五位,中山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分別位列第38位和第45位。
報告內容
近半數高校“高耗低產”
一直只有民間機構進行操作的大學排行榜曾經“紛爭不斷”,日前公布的《中國高等學校績效評價報告》被人們稱為首份具有“官方”背景的“大學排行榜”。記者初步統計《報告》的數據發現,在公布排名的高校中,有近半數在過去三年“投入多,產出少”,有些“高耗低產”。
在該榜單上,中山大學“三年整體投入綜合得分”排在第12位、“三年整體產出綜合得分”排在第17位、“三年整體績效”位列第38位。華南理工大學“投入”、“產出”和“整體成績”則分別位列第21、第30和第45位。
《報告》指出,高校績效評價基本依據“投入——產出理論”,從高校資源利用效益方面評價高校的績效。專家討論篩選出14項投入指標和16項產出指標,通過高校辦學在人力、財力、物力三方面的投入及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三方面的職能,最后計算出投入綜合得分與產出綜合得分。其中,14項投入指標涉及博士學歷教師比例、科研經費、教育經費、固定資產等,16項產出指標包括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數、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特等獎數、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數、出版專著數、發明專利授權數等。《報告》稱,這個“排名”依據的數據來源為2006年、2007年、2008年的《教育部直屬高校基本情況統計資料匯編》。
評選初衷
或將為政府實施績效撥款提供依據
作為《中國高等學校績效評價報告》的主要負責人之一、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袁振國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對公眾關心的問題作出了回應。對于此次績效評價的初衷,袁振國解釋“我們并不是想對高校進行排行,而是用績效的理念進行一種評估的嘗試”。袁振國稱,以前一些機構給出的排行是絕對量,是有缺陷的,它不關注高校發展的條件和發展效益。高校績效評價則是依據產出與投入之比對高校進行的相對評價,既依據高校辦學的絕對“成績”和“效果”,更關注辦學的相對“效益”或“效率”。
“績效評估的方法是比較科學的,能夠準確地反映趨勢。”袁振國說。“作為高等教育評價方式的一種,高校績效評價并非是替代現有的絕對評價,而是對它的補充和豐富”。報告還表示,績效評價將為政府實施績效撥款提供依據,同時,其所反映出的高校資源利用情況,也為高校調整與配置辦學資源提供參考。
學校反應
績效評價不適用于高校
據悉,無論是哪個版本的“大學排行榜”,往往一出爐便會引來關注與非議之聲。此前,坊間幾個版本的“大學排行榜”一經推出,就受到眾多的社會非議,甚至引發花錢買排名的風波,也給教育部門造成不小壓力。而部分高校的校長也紛紛表示,對各種版本的“大學排行榜”不能不重視,但又不敢太重視,有的甚至無奈地表示,高校是“大學排行榜”背后利益之爭的工具,是在不知道、沒有提供數據、也不認可中“被排名”。
對于這份具有“官方”背景的新版“大學排行榜”,華南理工大學宣傳部相關人士表示,很明顯,這次評價是在借用企業式的績效評價標準來衡量高校。
而中山大學學生處有關人士認為:“這樣的評價模式又怎能適用于高校呢?高校并不等同于企業,企業的投入產出周期較短,短時大力的投入即可以迅速的作用于產出并影響企業效益;而高校的投入產出周期相對漫長,一時的投入未必能夠帶來顯著的改變。”該人士表示,大學畢竟不是企業,不能簡單地套用企業績效的模式,況且各個院校的歷史、特色等并不完全相同。同時,他還對該榜單數據來源有所懷疑,“人們只關注評價指標,卻對指標背后的數據真實性無法考證。”
學生看法
“大學排行榜”早已不新鮮
據悉,《中國高等學校績效評價報告》同樣也引來了高校學子們的議論。但對于見多了各種版本的“大學排行榜”的大學生們來說,這份新榜單一點都不“新鮮”。華南理工大學大三學生袁志偉表示:“我們都習慣了同一所高校被不同的標準排出不同的名次,習慣不那么較真,習慣議論一下就算了。”在華南理工大學的校園網上,甚至有學生發帖對此表示:“太不靠譜了”,“我都懶得看了”等。
專家說法
信息公開比排名重要
廣東省社科院副研究員葉嘉國表示,中國現在尚不具備大學排名的條件,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國的大學行政化色彩濃厚,講究行政級別等級,缺乏公平競爭的環境。
葉嘉國認為,目前最重要的不是大學排名,而是信息公開,比如高校的科研經費有多少、學生學費的去向、用納稅人的錢帶來多少發明等等。“這些投入產出的信息現在基本不透明,因此很難有令人信服的大學排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