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民工荒:結構調整呼吁企業集約化用工
來源:人民網 2009-11-09 22:08:32
摘要:在東莞市中心的智通人才市場里,剛從廣西老家返回的張衡站在招聘欄前尋找感興趣的應聘信息。幾個月前,東莞一家電器廠由于訂單減少把他辭退了。
春節前珠三角農民工“回鄉潮”帶來的就業難,似乎還未從記憶中褪去,今年下半年突如其來的“民工荒”又成為考驗珠三角的新難題。
在東莞市中心的智通人才市場里,剛從廣西老家返回的張衡站在招聘欄前尋找感興趣的應聘信息。幾個月前,東莞一家電器廠由于訂單減少把他辭退了。
張衡沒有想到這次回來工作會這么好找。“幾天前已經有一家電子廠雇我了,馬上就可以去上班。聽說原先廠子最近也開始招工人了,我想來這里看看還有沒有更好的。”他告訴記者。
在張衡“意想不到”工作好找的同時,東莞厚街一家港資電器公司也“意想不到”自己工廠會缺工1000人。“我們把薪水提高了,但就是招不到工人。現在缺最多的是包裝工等基礎工種,我甚至都去附近村子問有沒有家庭主婦可以過來幫忙,連工廠的保安也被安排臨時做包裝工。”公司一位經理無奈地對記者說。
一邊是求職者持“技”不愁嫁,一邊是企業求“工”若渴。針對外界關注的珠三角新一輪“民工荒”問題,新華社經濟調研小分隊調查發現,伴隨著珠三角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一些深層次矛盾將導致民工短缺成為常態問題,必須理順產業和經濟結構的深層次問題,才能破解這一難題。
“技工荒”“普工荒”并存加劇缺工潮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隨著經濟企穩回升,企業訂單增加,以加工制造業為主的企業進入訂單旺季,部分地區出現招工難的現象。珠三角許多地方政府和企業強調“普工荒”和“技工荒”都普遍同時存在。
“今年的招工和往年不太一樣,淡季不淡,很大原因是金融危機造成的影響。”東莞智通人才公共關系部高級經理蔡曉梅告訴記者,從4月份開始,出現職位比勞動力多的狀況。這個市場10月可提供接近八萬個的崗位,超出去年同期20%,而前來求職者僅有六七萬人。
佛山新明珠陶瓷集團是全國最大的專業生產陶瓷墻地磚及衛生潔具的現代化企業。進入生產旺季后,由于招工困難,公司不久前自己包車到湖南、四川等地,聯系當地的勞動部門招工,當即把幾百名工人接到廠里,并好吃好住給予優厚的待遇,可謂“千里招兵”。
“現在企業訂單回來了,最大的問題是招不到熟練工人,缺工在20%左右。新招來的80后、90后工人總感覺對待工作不投入。”在廣州增城柏迪制衣廠,總經理鐘啟云告訴記者,工人是制約企業發展最大的問題。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他也沒有關閉生產線,只是減產讓工人輪休,不僅按期支付基本工資,還組織他們到周邊景點旅游,目的只有一個——留住工人。
記者了解到,以民營經濟為主的佛山,目前勞動力和職位是1:1.25。東莞市就業服務管理中心主任蕭欣欣介紹,今年第三季度東莞用工需求表現強勁,目前勞動力和崗位之間比例已經達到1:1.6。自5月以來,東莞勞動力市場求職人數比去年下降,盡管目前勞動力需求出現恢復性上升,但求職人數仍未回復到去年同期水平。
蕭欣欣分析說,部分企業去年底因經營困難而減員,且又因今年第一季度經濟不景氣不敢貿然招人,錯過了第一季度的求職旺季;同時,出現季節性用工難。第三季度是外來普工求職的淡季,但卻是企業的生產旺季,以往每年這個時期都會出現用工緊張的情況。
結構性供求矛盾引發招工難
“有人說目前珠三角等地有‘民工荒’,這個說法有歧義,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工荒’。”廣東省社科院社會學與人口學研究所所長鄭梓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假如民工出現數量短缺,這是民工荒,但這不是事實。根據測算,一直到2020年,中國勞動力總量有所減少,但也不會低于8億人。”
勞動力是充足的,但有技術的活,沒有人能干;沒技術的活,沒人愿意做。鄭教授把這種現象歸結為“技術荒”。在智通人才市場,蔡曉梅分析說,目前缺口是因為結構性供求矛盾引起的,主要表現在如求職者達不到用人單位崗位技術要求、用人單位提出的薪酬水平達不到求職者的期望水平等方面。
鐘啟云向記者表達了他的困惑。招來的工人大多是80后、90后,越來越不像過去那樣吃苦耐勞了。“如果把500人的工廠向城外遷移20公里,一個月后估計就只剩下100人了。”
鄭梓楨解答了這個困惑。“需要注意的是,現在珠三角求職人群發生較大變化,就業地區環境、就業企業工作場所環境及周邊生活環境都是他們選擇考慮的條件。如果說第一代農民工背著蛇皮袋進城,第二代就拉著拖箱進城;第一代只完成空間的遷移和流動,第二、第三代就是有文化的一代,他們不僅僅滿足收入問題,更需要教育、文化、社會地位的全方位提高。相當一部分人不太愿意從事流水線的普工工作,就業流動性加大。”他說。
但也有人認為,出現求職缺口在于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信息不對稱,以及社會相關保障體系不完善,使很多農民工外出后,社會權益無法得到保障,阻礙了勞動力流動。
隨著全國多個經濟熱點的崛起,珠三角“一枝獨秀”的局面正逐漸被打破。“如果是你,在家門口能賺到一千元,是否還愿意來珠三角賺一千二?”有人這樣問記者。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勞動者素質
記者了解到,這次民工短缺,是在珠三角產業轉型以及經歷過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出現的,和以往有著本質區別。
據了解,金融危機前,珠三角一些地方辦理農民工退保的比例高達50%以上,同時勞資雙方矛盾增多。有專家表示,這是危機前勞資之間的磨合,驗證著危機加快了珠三角產業轉型的步伐,依靠廉價勞動力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不再適宜,勞動密集型企業可分的蛋糕越來越小,空間越來越狹窄。企業不得不提高工資及福利待遇,導致用人成本普遍提高,曾經的成本優勢正慢慢消失,這也迫使一些企業加快了產業升級步伐。
目前,珠三角各地制定并實施城區產業“退二進三”“騰籠換鳥”相關政策,進行產業結構的轉移,也帶來勞動力結構的調整。廣東省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向曉梅說,結構轉型還有很長的路走,在轉型過程中,勞動力市場上出現了新一輪的民工知識、技能上的結構性矛盾亟待解決。她建議相關的職業培訓、中等教育要研究趨勢,結合社會實際配套培養人才。
“以前中國的企業用工是‘粗放式’,有人說企業都被寵壞了。”鄭梓楨表示,經過金融危機后,企業將切實認識到,如果不創新、不改善產品質量、不提高勞動效率、不提高產品附加值,就會面臨淘汰的命運,這其中要對勞動力實行“集約化”管理,以人為本,切實提升企業對勞動力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鄭梓楨還建議,在城鄉之間、戶籍人口之間、外來農民工和當地人之間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外來工和本地居民平等地享有包括公共醫療衛生、公共文化、公共交通、公共教育、生活保障、醫療保障、住房保障、就業保障等八項公共基本服務。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