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走出去進入高峰期 專家提醒先學走路
來源:人民網 2009-11-07 07:22:50
摘要:夏元鴻說:“德國、澳洲是我們公司外貿出口非常重要的兩個地區,在那里設置辦事機構可以保證平時與客戶更暢通、及時的交流;而設在香港的辦公室則是為了輻射東南亞地區以及歐美市場。”
11月3日,中國對外投資合作洽談會在北京首次召開。
香港清華同方股份[15.91-1.67%]有限公司IT事業部經理夏元鴻遞給記者的名片中,不僅有他們在深圳辦公室的聯系方式,同時還清清楚楚標明香港、德國、澳洲等駐外辦公室的聯系方式。
夏元鴻說:“德國、澳洲是我們公司外貿出口非常重要的兩個地區,在那里設置辦事機構可以保證平時與客戶更暢通、及時的交流;而設在香港的辦公室則是為了輻射東南亞地區以及歐美市場。”
同樣,在幾天前剛剛結束的廣交會、香港貿發局展會以及環球資源展會上,你也會發現,大部分的中國制造商都在外設立了辦事處,比如香港、臺灣、新加坡等對外貿易比較發達的城市。有的則已經或者正籌劃著將自己的駐外辦事處開辦到歐美去。
為了和大零售商保持更緊密的關系,取得更多的訂單,中國企業設駐外機構的現象,正在變得普遍起來。
“走出國門設立駐外辦事機構,是中國真正市場化的企業發展過程中,非常了不起的一個進步。”北京國培商務研究所經濟師劉繼東說。
學會走路
如同小孩子出生后要經歷一段成長時間才開始學習走路一樣,中國企業實現邁出國門的第一步,經歷了一個韜光養晦、厚積薄發的過程。
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說:“中國現在積累了大量走出去的能量。過去60年,伴隨國家領導人的更迭,中國經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其經濟增長率分別為6%、8%、9%、11%。尤其入世的8年,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中國企業積累了大量資金。”
1997年、1998年亞洲金融[2.621.16%]危機后,中國也曾有一批企業走出國門,華為、萬象、聯想等成為其中的佼佼者,但畢竟那時有這個能力的企業很少,基本可以看作是個別現象。
這次則不同,眼下可以看作是這一趨勢的起步階段,高峰期很快將會來臨。
“企業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走出去就變成了一種本能。”劉繼東說。
目前,中國企業走出去分三種情況:第一是代表國家戰略,收購礦產資源,通常是國企;第二種是工程類的,到國外施工;最后一種是產品類的,以制造業為主。前兩種多以實力強大的國有企業為主。最后一類才真正代表了中國市場化企業力量的壯大。
國家發改委主任張曉強在11月3日中國對外投資合作洽談會開幕式的發言中提到:“中國企業走出去,投資主體方面,民營企業和其他股份制企業的對外投資快速增長。按對外投資的企業數量計算,2008年有限責任公司居中國對外投資的首位,國有企業的比重下降了3.6%,居第二位。民營企業達到了9.4%。
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張小濟說:“過去總說中國是國有企業走出去,現在最多的是有限責任公司。相比國有企業,股份制公司在投資意愿方面,還有在決策機制方面都比國有企業好一些。私人企業更加靈活,比較容易捕捉國際市場重要的機會。”
“當企業有能力與國外采購商直接對話時,他們自然就會去做了。”劉繼東說,原來企業接訂單要經過工廠、國內貿易公司、香港公司、韓國公司、美國進口商和美國的采購商等很多環節,每個環節都要吞噬利潤。中間環節的減少,就意味著利潤增加、風險降低,對市場敏感度也會增強。
而去年以來爆發的金融危機,則成為中國企業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催化劑”。
危機讓企業學會思考,反思過去的模式。“原來的模式賺點小錢沒問題,但是形勢稍有不好,就會產生很多問題。比如說貨到了,那邊的企業破產了,賬要不回來;對市場消息不敏感,我們只有對訂單的把握,但是對消費者的需求等一概不知。”夏元鴻說,“制造商從本能上是更希望貼近消費者和零售商的。”
再有,危機使發達國家給中國企業提供了很多小試身手的機會。以前發達國家不適合中國中小企業去發展。這輪金融危機下,中國中小企業不僅對外設立辦事機構,還可以去參股、投資。
跌倒也正常
一家專門為歐美制造手袋的公司Trendmark本來是在廣東東莞黃江鎮田美村長盛工業區,但在香港新界已經有一間非常大的辦公室。
Trendmark一位負責產品銷售的經理向記者介紹,目前,東莞屬于他們的制造基地,香港新界則屬于他們對外商務交流的辦事機構。在香港不僅有非常開放的國際貿易環境,更是他們學習新的產品創意的好地方。
況且香港距離東莞交通方便、距離近,成本也不算高。如果直接把機構設置在歐美地區,風險還是比較大的,成本也大。
也有一些實力較強的企業將駐外辦事機構直接設立到了歐美。
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企業會根據自己的情況量力而行。比較穩妥的是先設立駐外辦事機構,直接面對外商接單;其次是到國外占領渠道,一般要通過并購完成;最后才是建立自己的品牌。
事實上,能把品牌做到歐美市場的少之又少。“包括上世紀90年代成功走出去的TCL、聯想在國外市場現在的知名度也并不大。”劉繼東說。
企業“走出去”需要自身經歷一個脫胎換骨的轉變,這一轉型的成敗與否決定著“走出去”能否成功。
戰略怎么制定,人怎么控制,財務怎么控制,市場怎么開拓?“這些都是走出去的關鍵環節,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成為企業的絆腳石。”劉繼東說。
德勤中國并購融資服務主管合伙人曹文正說:“沃爾瑪這樣的龐然大物也是一步一步走的。1998年他的銷售是750億美元,去年大概翻了五六倍,海外銷售占全公司銷售的60%多了。”沃爾瑪到海外投資,是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在這十年間,他先到周邊地區投資,小步小步走,最后一步跨到中國,一步跨到歐洲。
中國企業走出去將面臨激烈的競爭,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跨國公司。
“跨國公司在中國設代表處是要接近生產者,中國制造商設駐外代表處是想貼近國外消費者。一條產業鏈,前端向后端搶,后端向前端沖,大家都在博弈。誰在鏈條中占領更多,誰就將最終掌握話語權。”劉繼東說。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