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錢學森離去 后學不應惟仰望
來源:網絡資源 2009-11-02 08:16:28
摘要:和錢學森齊名的錢三強,同樣犯過這類“時代性錯誤”,但一些后人撰述賦予科學家們的失誤以過重歷史負擔,則是不公平的,和被大潮被動卷入漩渦的科學家們相比,制造漩渦者才應負更大責任。
2009年10月31日,著名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火箭、導彈和太空技術奠基人錢學森與世長辭,終年98歲。
作為師從馮卡門、曾官拜美國陸軍航空兵(今天的美國空軍)上校、在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擔任重要職務、被美國人稱為“幾個師也不換”的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是中國自然科學界屈指可數、被公認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大家。盡管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他和同時代的錢三強、鄧稼先等人一樣,未能獲得諾貝爾獎,甚至諾貝爾獎提名,但他的成就是舉世皆知、無法抹煞的,這不僅僅體現在衛星上天、飛船升空、導彈轟鳴上,更體現在友人、敵人的態度上:恩師馮卡門在麥卡錫主義余毒未消、中國“文革”甚囂塵上的1967年,破例以老師身份在自傳里為這個學生立傳,稱之為“美國火箭領域曾經的不世出之杰,我最好的學生”,而擔心其掌握的關鍵技術為共產黨中國所用的美國當局,竟將他足足軟禁了5年之久。
二戰后的高科技技術發展日新月異,5年的周期對于大多數高科技人才,足以讓他們從本學科的高峰跌入谷底,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曾將之無情關押5年的美國當局,最終放心地縱魚入海、放虎歸山。然而憑借聰慧的頭腦、頑強的意志,錢學森用全世界都看得見的科學成果,讓天下人為他,也為中國人的勇氣、智慧和能力驚嘆,今日之中國能屹立世界大國之林,包括火箭技術、導彈技術和太空實力在內的“硬指標”是重要支柱,包括錢學森在內的一批早期“海歸”科學家功不可沒。
今天的人們已毋須諱言,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中國并不擁有太好的科學氛圍,更不存在可與美國媲美的研究設備和條件,然而也正因為此,錢學森們所取得的成就,才具備更加燦爛的成色;今天的人們也無需諱言,倘留在美國,留在馮卡門身邊,錢學森在專業學科領域里也許會取得更多突破,獲得更多的國際聲譽,然而也正因為此,錢學森們的選擇才格外令人敬佩。今天中國的科研條件、開放程度已今非昔比,但今天的中國科學界也好,“海歸”科學家也罷,是否也能有前人般的執著?是否也能取得堪與前人媲美的成果?
在那個瘋狂年代里,即使如錢學森這樣的科學家,有時也不免說幾句違心的話,他在“大躍進”期間撰文,為畝產40000斤提供“科學論證”,令人惋惜和喟嘆,人無完人,孰能無過,況且是那樣特殊的時代?和錢學森齊名的錢三強,同樣犯過這類“時代性錯誤”,但一些后人撰述賦予科學家們的失誤以過重歷史負擔,則是不公平的,和被大潮被動卷入漩渦的科學家們相比,制造漩渦者才應負更大責任。
今天的青年人或許覺得,錢學森等一代大家不論科學成就或人文高度,都是后人高山仰止、無法企及的,事實上并不然,錢學森早年曾申請美國國籍未遂,其毅然回歸祖國,愛國主義情懷固是主要因素,美國麥卡錫主義的歧視、打擊和排擠也是重要原因。他思想的演進、升華,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后來人同樣可以通過思考、磨練,達到前人的思想高度。至于科學本身,正如牛頓所言,偉大科學家之所以能達到空前的高度,是因為站在巨人肩膀上,今天的科學工作者可以站在錢學森等前輩的高大肩膀上攀登,只要努力,就能夠、也應該達到更高的高度。
上世紀80年代末,剛剛進入大學校門的我,經常在收音機里聽到錢學森的聲音,對于一些淺顯的科學常識,當時已年逾七旬、功成名就的錢老深入淺出、生動風趣地予以解讀,毫無架子地和學生聽眾交流。更小的時候讀過錢老的科普文章,也是語言淺白,文筆生動。不僅錢老,老一輩的許多科學家,如在錢老故鄉杭州成就盛名的茅以升,也同樣具有科普精神,與普通人、青少年溝通的能力,以及扎實的文字功底,這些都是今天的大多數科學工作者所不具備的。
大師們相繼逝去,對于他們,后學不應惟仰望,也許并非每個人都能達到錢學森們的科學高度,但每個人都可以取法他們的學術和人文精神。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