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能否多“閱讀”少“分析”
來源:網絡資源 2009-10-28 14:12:51
摘要:如此改“字詞句段篇式的閱讀理解”模式,為“全篇主旨式的快速閱讀理解”模式,可以測試學生能否在短時間內掌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能否在大量相類文章中截取共同主旨的能力,以及能否在不同種類的文章中提取類似主旨的能力。
教學和考試應向“增大閱讀量,減低理解度”傾斜
要加大閱讀量,就必然要提高閱讀速度。訓練學生在網絡世界成千上萬條信息中第一時間選取自己之所需,在圖書館浩瀚書海中快速地尋覓到自己需要的資訊,在短時間內迅即掌握一本著作的主旨,在一篇課文的幾千字中高速度地概括出中心思想、寓意精髓、人物形象、重要語句等,應該是今天語文教學最為重要的指向。
那么,怎樣才能達到這一目標呢?現在,“高考指揮棒”之說已經成為全民共識。改革“高考指揮棒”的指引方向,是我們的思考關鍵。根據語文課程的目的和作用,今后高考語文試題是不是可以向“增大閱讀量,減低理解度”的方向傾斜?即考試題目以“大運動量”的閱讀理解為主,只檢測學生是否能將全文讀全、大體讀懂,而不糾纏于個別詞句的理解或者艱深問題的甄別。可以用不太復雜的“選擇題”請學生選擇,也可以讓學生寫不太復雜的短文、短句。考試的關鍵是閱讀文章的數量一定要大,涉及面一定要廣,可以集古典、現代、當代的散文、詩歌、小說、戲劇、論文之大成,但試題卻不必太深太難。
如此改“字詞句段篇式的閱讀理解”模式,為“全篇主旨式的快速閱讀理解”模式,可以測試學生能否在短時間內掌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能否在大量相類文章中截取共同主旨的能力,以及能否在不同種類的文章中提取類似主旨的能力。
高考“指揮棒”一旦發生這樣的偏轉,那么我們目前語文教學中受到的諸多詬病也將得到糾正。語文考試如果比較單一地訴諸于閱讀速度,教師就沒有必要對課文進行“敲骨吸髓”、“五馬分尸”式的講解,驅之不去的“一言堂”現象便會自行消亡。而由于學生學習語文的真工夫在于快速閱讀和理解文章大體主旨,這樣他們平時閱讀就會以“讀懂”為要求,而不是做大量唯一性答案的習題,學習負擔將大大減輕。學生閱讀量和閱讀速度的大幅度提高,也將有利于他們盡快適應高校的學習方法和環境。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