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一中2010屆高三上第一次階段測試(政治)(7)
來源:高考網整理 2009-10-26 11:17:03
合肥一中2010屆高三上學期第一階段測試
政治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B C D B B B B C B A D B
題號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總分
答案 C B C B C D B C D C C C
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0分)
一
答:(1)材料一說明:1978~2008年,我國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有所提高,但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的差距比較大。(3分)
材料二說明:1978~2008年,社會消費品總額增加,我國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下降,與城鎮居民相比,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較高。我國居民的消費結構不斷升級。(3分)
(2) 從材料一與材料 二的關系看,居民可支配收人與居民恩格爾系數存在相關關系。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比農村低,是因為他們的可支配收人多。農村的恩格爾系數高,因為 他們的可支配收人少。(3分)另外,居民的可支配收人與社會整體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存在相關關系,居民收人 增長快,社會整體消費水平高,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會增加,居民的消費結構會升級。(3分)
二、 (1)短期內突擊裁員可以降低一定的勞動成本,是企業追求利潤的一種選擇;但從長期看,突擊裁員犧牲了員工利益,造成勞動關系緊張,忽視了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的社會形象和長遠利益會因此受到損害。所以這是一種只顧經濟效益、眼前利益,忽視社會效益、長遠利益的做法。(6分)
(2)簽定"共同約定書" ,有利于穩定就業崗位,保障職工合法權益,構建和諧的勞資關系,調動職工的勞動積極性,也有利于樹立企業良好的信譽和形象,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企業這種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的行為,堅持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6分)
三. (1)國家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財政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建立社會保障制度與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3分)汶川地震后,中央財政下撥教育抗震救災專項資金5000萬元,支持發展災區的教育事業,有利于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實現教育公平;中央財政下撥衛生應急防疫補助經費1000萬元,用于支持開展救災防疫工作,民政部聯合財政部下撥地震災區自然災害生活補助應急資金3.6億元,有利于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災區人民的生活水平。(3分)
(2)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果完全由市場配置資源,會導致某些行業、地區的資源嚴重不足,影響社會經濟生活的正常運行與發展。國家通過財政支持這些行業、地區的建設,有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 (3分)汶川地震后,中央財政緊急撥付1.4億元資金支持地震重災區做好水庫等水利設施應急搶險體現國家財政支持基礎設施和工程的建設,有利于資源合理配置。(3分)
四.
(1)①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循環經濟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體現了以人為本;(4分)②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循環經濟表明我國的經濟發展要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的統一,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4分)
(2)國家政策引導:體現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國家的宏觀調控(1分)市場運作: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1分) ① 市場調節具有靈敏、高效的特點。通過市場可以有效地調節社會資源的分配,引導商品生產者實行優勝劣汰的選擇,給整個社會經濟帶來高效益(2分)② 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具有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容易導致資源浪費、經濟波動和兩極分化。(2分)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