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濤:基本藥物何時走出降價死的怪圈
來源:網絡資源 2009-10-23 12:54:41
摘要:當一種商品的利潤低于其他商品時,銷售方自然會選擇利潤高的商品作為推銷的重點。普通百姓對于藥品也習慣于“價格高藥效就好”的慣性思維。兩者共同作用之下,降價的藥品就會逐漸被市場拋棄。日積月累,市場上的降價藥也會被高價藥所取代。
近日,國家發改委公布了國家基本藥物零售指導價,公布零售指導價格的藥品共296種、2349個具體的劑型規格品,涉及3000多家藥品生產經營企業。本次調價采取“有降、有升、有維持”的方法,約有45%的品種價格適當下調,平均降幅為12%左右,調整后的價格從10月22日起執行。(昨日本報)
已經記不清楚這是國家發改委第幾次“降價通知”了,筆者的印象是,幾乎每一年,國家發改委都要管一管藥品市場中的高價現象。但是,如此之多的“降價通知”,除了能反映出相關部門貌似盡職盡責的“樂此不疲”外,還反襯出了單純降價行為的“西西弗斯命運”———但凡是被降價的藥品,在市場上都很快會遇到“買不到”的現象,我們習慣上稱之為“降價死”。“降價-消失-出現新藥品-再降價-再消失”,這好像是一個永不停歇的循環運動。
當一種商品的利潤低于其他商品時,銷售方自然會選擇利潤高的商品作為推銷的重點。普通百姓對于藥品也習慣于“價格高藥效就好”的慣性思維。兩者共同作用之下,降價的藥品就會逐漸被市場拋棄。日積月累,市場上的降價藥也會被高價藥所取代。
最近的例子就發生在國慶前夕。9月3日,江蘇省物價局公布了零售價格在15元及以下的400余種廉價藥品目錄,結果,不到一個月時間,市場上已經出現了許多退出市場的藥品。在“降價死”的鐵律面前,我們有理由擔心,45%的新降價藥品,有沒有可能會在未來的市場上消失呢?如果有,那么發改委單純的降價行為,只會在形象工程上起到些許作用,對于“看病貴”問題,則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找一條杜絕“降價死”現象的根本解決途徑,要遠遠比單純公布幾個“降價通知”更為重要。
“降價死”是我國藥品市場的獨有特色。這與我國時下實行的藥品生產和銷售制度不無關系。我國有六七千家藥品生產商,在生產方面,這個數字表明激烈競爭的現狀。在“無形的手”作用下,生產領域絕不是誘發“降價死”的主要原因,我們的目光自然轉向銷售環節。不必懷疑,我國藥品的銷售組織還主要是以醫院為代表的醫療機構,而這些機構又絕大部分被國有體制所壟斷。醫療機構的壟斷經營模式決定了他們在選擇藥品時的強勢地位,當然愿意選擇高利潤藥品而放棄降價的藥品。表現在形式上,就是許多醫院存在大量“吃回扣”的現象。醫生為了“回扣”故意開高價方、偏方,從而疏遠本應占領市場主體的低價藥。
不必諱言,“降價通知”終究解決不了“看病貴”問題。醫療體制改革也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指望“一降了之”而達到“畢其功于一役”的效果,只是一種妄想。但是,“降價死”現象再頑固,也離不開“利益”二字,在筆者看來,只有讓醫和藥兩大體系實現徹底的分離、讓醫療機構和藥品生產變成真正的公益事業并對“新藥品”進行嚴格的審批,才可能徹底避免“降價死”現象,百姓才能看得起病。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