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發揮失常的真相:隱性失分
2009-10-09 13:16:55網絡資源
摘要:要杜絕隱性失分事先還應該對考試的結果有這樣的預期和心理暗示:“我并不要求自己考滿分(或高分),所以暫時放棄個別題并不影響我得到滿意的分數。
對考試的結果有這樣的預期和心理暗示:“我并不要求自己考滿分(或高分),所以暫時放棄個別題并不影響我得到滿意的分數。”
每次考試后,總有不少同學嘆息:“這次考試又沒發揮好,還有兩個會做的題沒時間做!”真的是“沒發揮好”嗎?其實真正原因主要是考試策略的失誤,也就是隱性失分所導致的。
隱性失分一般是指:考試時看起來在有效的時間內都在答題,但實際上卻在做無用功或效果上事倍功半。比如,在數學和理科綜合的考試中,總有一些比較難、或是本來不難但由于緊張而暫時無法想出方法的選擇、填空題,在這兩類題上,大多數同學在平時的每次檢測中一般都要錯兩到三個,這本來也算基本正常,但在診斷性考試或高考中,有的同學遇到個別思考了兩、三分鐘也無法下手的這兩類題時,總不愿暫時放棄,而是“硬肯”,有時花了十來分鐘最后也沒能解出,或是得出了錯誤的答案;另外,還有部分同學常常“小題大做”,偏要“一條路走到天黑!”
隱性失分還會帶來一個最大的弊端:由于時間的浪費而導致考生心態的失衡!
平時成績非常優秀的考生,有時會在某一次考試中考出不可思議的低分,失常的原因幾乎都是由于在選擇、填空中某些題上耗費了過多的時間,導致做后面的解答題時方寸大亂:因為時間不夠,所以做后面的簡單題時就過于加快速度,導致運算或審題的錯誤,失去了本該得到的高分,于是陷入“越慌越忙,越忙越慌”的困境,考試成績也就自然失常了。
所以,考試時的正常發揮甚至超水平發揮實際上是由正確的解題策略和合理的時間安排帶來的必然結果。
要杜絕隱性失分事先還應該對考試的結果有這樣的預期和心理暗示:“我并不要求自己考滿分(或高分),所以暫時放棄個別題并不影響我得到滿意的分數。”因為長時間做不出一道題很容易使人緊張,而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緊張時智力基本處于低智商狀態!所以考生應該明白:與其在低智商狀態下做無用功,還不如等會兒回頭換種思路來考慮,正如:“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也許這道題本來就很簡單!
最后特別要提醒的是:有的考生在考試剛開始時就特別緊張,所以做很簡單的第一道題往往就卡住了,這時應該先穩定情緒后靜下來仔細思考而不是輕言放棄,否則就會因暫時放棄的題太多而更加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