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南部天文臺發現:恒星金屬源于行星碎片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9-22 14:03:14
據歐洲南部天文臺(EOS)7月6日消息,一支國際天文學家研究小組通過研究擁有行星的恒星發現,矮星表面含富鐵元素,而巨星上則不是這樣。科學家們認為,前者是由于行星碎片掉落造成的,而這種“污染”在巨星上被稀釋并融入了巨星內部。
自從第一顆外星行星被發現以來,科學家們已知這些行星偏好富含鐵元素的恒星,擁有行星的恒星比沒有行星的恒星金屬含量高兩倍左右。
那么到底是恒星金屬促進了行星演化呢,還是行星的存在導致了恒星金屬含量較高呢?這是一個典型的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如果是前一種情況,那么恒星內部也應當富含金屬,而如果是后一種情況,那么僅有恒星表面富含金屬。
通過觀察恒星測量光譜天文學家們只能了解恒星外層,而無法確定其整體構成成分。一支國際天文學家團隊決定另辟蹊徑,通過另外一種類型的恒星來研究這個問題——他們選擇了紅巨星。紅巨星是已經消耗盡氫元素的恒星,例如太陽在數十億年后就會成為一顆紅巨星。隨著紅巨星的體積不斷膨脹,溫度也不斷降低。
天文學家研究了14顆擁有行星的紅巨星,發現它們與其它擁有行星的恒星大不相同——它們的金屬含量并不高。
天文學家們認為,最合理的解釋是紅巨星與類日恒星的結構不同。混合所有氣體的對流區(convectivezone)僅占類日恒星質量的2%,而在紅巨星上則增長了35倍,也就是說,在紅巨星上來自行星的碎片會被稀釋35倍。
當恒星被原始行星盤包圍的時候,富含較重金屬的物質會掉落到恒星上,污染其表面。這種污染在類日恒星上很明顯,但在巨星上則被大大稀釋在廣闊的氣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