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嘉庚學院
2009-09-17 19:50:06網絡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以下簡稱嘉庚學院)創辦于2003年,是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由廈門大學和廈門嘉庚教育發展有限公司共同舉辦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并按新的辦學機制和模式運作的本科層次獨立學院。舉辦嘉庚學院是為了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結構性轉型的內在需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充分發揮廈門大學作為福建省唯一一所國家重點大學的聚集和輻射作用,加快培養社會急需的各類實用型、復合型人才的步伐。學院的創辦受到各級領導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國務委員陳至立和福建省委副書記黃瑞霖于2003年10月21日為嘉庚學院揭牌,給全院師生以莫大鼓勵。
嘉庚學院位于廈門大學漳州校區,依山傍海,與廈門大學本部隔海相望。校園環境怡人,建筑宏偉大氣、獨具一格,堪稱“花園式學府”。學院教學硬件優良,擁有一流的圖書館、實驗室、語音教室、多媒體教室、普通電腦房、藝術專用電腦房、琴房、舞蹈練功房及其他先進的教學儀器設備。學生生活園區設施完善、安全舒適。學生公寓4人/間,每間公寓配有熱水器、空調、4部電話、4個校園網接口、4個寬頻接口;園區內配有電視機、洗衣房、乒乓球桌等設施;園區附近有銀行、超市、郵局等服務機構及各類運動場所。
學院依托廈門大學的綜合辦學優勢,根據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勢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設置專業。目前,嘉庚學院設有中文系、法律系、英語系、日語系、音樂系、管理系、國際經貿系、財政金融系、新聞傳播系、藝術設計系、電子工程系、機電工程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土木工程與建筑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信息與計算科學系等16個系,33個本科專業,42個專業方向。學院面向全國招生,目前有在校生4800多人。學生畢業時,符合畢業條件的,由廈門大學嘉庚學院頒發全國統一的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證書,實行電子注冊;符合廈門大學學士學位授予條件的由廈門大學頒發學士學位證書;接受國際合作辦學模式教育,且符合條件的學生,還可同時獲得國外合作方授予的學士學位。
學院自創辦以來,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原則,切實為學生提供人性化、一流的教育與服務。學院確立了適合獨立學院學生層次的人才培養模式:寬口徑、厚基礎、重能力、求個性;建構了新型的課程體系,設置4大教育模塊:技能教育模塊、通識教育模塊、學科教育模塊和專業教育模塊。在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基礎上,著力加強學生能力(基本技能、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自學能力)的培養,努力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提出的需要(即復合型的、一專多能的專業人才),適應學生個人發展多層次、多樣化(如求職、深造和留學等)的需求。
學院努力聘用高素質的教師,建立一支高水平、重職責、有愛心的教師隊伍。在歷年的授課教師比例中,學院的教授比例維持在10%左右,副教授比例維持在30%左右。在學院教育與國際接軌的進程中,外籍教師的人數也不斷增加,目前已有來自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黎巴嫩等各國的外籍人員加盟我院專任教師隊伍。
自嘉庚學院成立以來,學院全體同仁秉承“敬業、務實、創新、合作”的辦學理念,積極進行辦學體制、教學管理和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探索,充分利用按新機制、新模式舉辦高等教育的優勢,用質量打造品牌,以創新推動發展,努力將嘉庚學院辦成國內同類高校中一流的、獲得國際廣泛認可的、以有效教學見長的一所新型本科大學,嘗試走出一條符合我國獨立學院發展的新路。
二、辦學特色
(一)、規范的學院管理體制
嘉庚學院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作為學院的決策機構,董事會全權負責學院的管理運作。董事長為學院法定代表人。學院院長由董事會推薦報廈門大學任命。學院設立由院長主持的院務會,研究決定學院的發展規劃、課程體系改革、師資隊伍建設和對外合作與交流等各項重大決策,并負責評估、監察學院的教學和行政管理工作。學院設立學院辦公室、發展規劃部、招生與就業指導辦公室、教務部、對外交流與合作部、IT服務中心、信息管理部、學工部、團委、人力資源部、財務部、資產與后勤管理部等一系列相關部門,負責學院各項工作的實施。學院實行院、系二級管理,各系主任由院務會討論決定后,由院長聘任。學院制定了一系列相關的規章、制度,確保各項工作的制度化運作。
(二)、面向市場的辦學理念
獨立學院是改革開放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體制創新和高速發展的產物;也是我國社會經濟持續、飛速發展,逐步走向世界背景下人才市場需求多元化的產物。基于這一認知,嘉庚學院樹立了面向人才市場辦學、通過市場謀求發展的戰略思路和辦學理念。學院直接面對多層次、多種類的人才市場需求和多選擇、多變化的個人發展訴求來確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專業設置和改革課程體系。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學生在人才市場中的競爭力,學院大力開展教學實習基地建設,截止2006年6月,共與省內各知名企事業單位建立實習基地51個。實習基地的拓展為嘉庚學子高效、有序地開展各項實習活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學生今后就業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三)、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的核心工作是培養人才。對人才要素的界定和需求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的。進入二十一世紀,世界發展的基本趨勢是全球化與多元化的同步加劇,知識化與信息化的全面展開。這一時代特征是嘉庚學院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立足點。
人才培養的根本不在于知識的傳授,而在于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應著力于加強學生能力(基本技能、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自學能力)的培養。同時,人才培養應當努力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提出的需要(即復合型的、一專多能的專業人才),適應學生個人發展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如求職、深造和留學等需求)。
因此,嘉庚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被歸納為12個字:寬口徑、厚基礎、重能力、求個性。
2006年4月1日,“走進企業”系列活動第一站行程——走進“可口可樂”
(四)、新型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設置的科學與否,決定著人才培養目標能否實現。基于這一考慮,嘉庚學院對各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了全面的改革,以適應經濟全球化、信息化時代人才市場的多元需求。學院在本科教育的教學模塊、知識結構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依照不同的教學目標和要求,設置了4大教育模塊:技能教育模塊、通識教育模塊、學科教育模塊和專業教育模塊。
過于狹窄的專業設置和與此配套的僵硬的專業課程體系,是以往高校培養模式的一大弊端。拓寬課程口徑,加大非專業課比重,以求開闊學生視野,是消除上述弊端的有效手段。嘉庚學院把專業課與非專業課比例把握在50:50左右。
以往僵硬的課程體系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為學生預先設置了過多的必修課,從而使學生失去了依照自己興趣和目標選擇課程的空間,同時也使學生失去了為自己設計人生道路,并為此選擇實現路徑的鍛煉機會。大幅度增加選修課,拓寬學生選擇課程的空間,并給予及時有效的指導,是嘉庚學院改革課程體系的一個主要內容。必修課與選修課比例掌握在40:60左右(不包括基本技能課)。
重書本知識的傳授,輕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以往課程體系的又一明顯特點。為了改變這一偏頗,學院設置了技能教育模塊,有意識地加大了基本技能課和實踐教學課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比重,突出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五)、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教師是人才培養模式的直接實施者。高水平教學的提供和成功的人才培養,離不開高素質的師資。嘉庚學院努力聘用高素質的教師,建立一支高水平、重職責、有愛心的教師隊伍。學院努力以三種形式來建構教師隊伍:一是從廈門大學豐富的教師資源當中嚴格挑選出一批年富力強、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形成兼職教師隊伍;二是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各種優秀專業人才,組成包括為數眾多的留學歸國者及來自各國的外籍教師的專任教師隊伍;三是面向與學院開設的學科專業密切相關的企事業單位,邀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員,到學院開設系列講座,形成學院的特色教師隊伍。
(六)、強力推進的國際合作
開門辦學,強力推進國際合作,是廈門大學嘉庚學院一直遵循的辦學宗旨。這不僅能為嘉庚學子的求學開拓更廣闊的選擇空間,而且對于學院學習國際先進教育經驗,推動教學領域的創新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嘉庚學院自2003年辦學以來,已積極地與來自英國、美國、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國家的多所高校開展了校際交流與合作,目前已與英國赫爾大學(Hull University)、英國盧頓大學(Luton University)、日本長崎國際大學等高校建立了人才培養的合作關系。學生可在2+2或3+1的合作辦學框架內申請到國外繼續求學,或進一步攻讀碩士學位。今后,學院還將繼續與國外知名大學洽談,逐年擴大和豐富對外合作的范圍和形式。
2006年4月5日,廈門大學嘉庚學院與英國魯頓大學(Luton University)正式簽署合作協議
(七)、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的本質與核心;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源動力。嘉庚學院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原則,把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相信學生擺到了教育的首位。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學院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自主的學習環境:學生自主選修課程、自主選擇學習進程、自主評價教師,目的是讓學生從“要我學”向“我要學”、“我會學”的境界轉化,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發展個性特長,以適應未來“知識經濟”的新時代。
學院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原則還體現在創新務實的學生工作中。為了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使學院與學生攜手共進,一年一度的“院長與學生對話會”成為學院的常規特色活動。在對話會上,院長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一方面向學生通報學院的辦學成果和工作進展情況,另一方面傾聽學生的心聲和建議,為學生答疑解惑。而為了加強日常生活中與學生的溝通,學院還推出了一個名為“談心日”的活動,每周安排一天,傾聽學生的心聲。
嘉庚學院常規特色活動——院長與學生交流會
(八)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
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是直接影響大學生成長的環境因素,能夠促進良好校風的形成。在學院積極的支持和鼓勵下,學生共建立了30個社團,自辦了多種刊物,組織了“社團游園日”、“社團周末文化廣場”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大大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在積極進行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同時,學生們也十分熱心公益事業,慰問低保家庭、探訪孤寡老人、營造海岸紅樹林、創建無煙校區等活動使學生們在向社會奉獻愛心的同時,也得到了社會的認可。
(九)創新務實的學風建設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原則,就是要使學院每一位學生都成為良好學風的建設者和受益者。嘉庚學院自創辦之日起,就下定決心,創新務實地開展學風建設。學院從狠抓考風考紀入手,考場隨機排座和蔽名改卷這兩個創新性的考試制度,有效地遏制了作弊行為的發生;而召開學生考前動員會、組織監考教師考前培訓、嚴格監管考試過程、規范考務工作流程、嚴肅起理違紀人員等做法,都對考試作弊起到了有力的約束和懲治作用,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公平競爭的考試環境,也為形成嚴謹求實的良好學風奠定了基礎。
三、發展規劃
制度創新永遠是獨立學院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全體師生將秉承“自強不息,至于至善”的校訓,充分利用按新機制、新模式舉辦高等教育的優勢,竭盡全力,不斷推進教育制度創新,將嘉庚學院辦成國內同類高校中一流的、獲得國際廣泛認可的、以有效教學見長的一所新型本科大學。學院將在今后的五年中朝著下列目標發展。
(一)、穩步擴大辦學規模
學院現有在校生4800多人,計劃到2010年,學院在校生人數達到12000人。與辦學規模擴大相適應的,是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至2006年9月,作為校區第二期工程新建的公共教室B號樓、人文大樓、各種學科實驗室以及中部學生宿舍等設施都將建成并投入使用。屆時,校區的第三期建設工程也將啟動。
(二)、逐步優化學科結構
學院將依托廈門大學雄厚的學科基礎,根據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勢和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需求進一步開設新穎、系統、適用的學科,培育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2006年嘉庚學院的招生專業為33個,計劃到2010年,學院專業數將增至45-50個。
(三)、創建高水平師資隊伍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保證學院辦學質量的關鍵。在未來的幾年,學院將加大教學人才的引進力度,以人為本,努力建構戶口、檔案、住房等一條龍的人才引進服務體系,積極改善教師工作條件,完善富有嘉庚學院特色的教師服務責任制,為引進人才、促進教師工作方式的優化提供基本的條件保障,力求打造一支高水平、重職責、有愛心的教師隊伍。
(四)、推進國際化辦學道路
積極拓展國際合作辦學空間,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是嘉庚學院發展的重要方向。學院計劃到2010年,與10-15所國外院校達成合作辦學協議,并在合作辦學的模式上實現新的發展,在現有的2+2、3+1的合作辦學模式基礎上,努力推進3+2、4+1等合作辦學的新模式。
(五)、推行與完善完全學分制
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形勢和以學生為中心的素質教育主題要求實行完全學分制。2006年5月,嘉庚學院首個分院——國際商學院正式成立。該分院將國際經貿系、管理系、財政金融系納入統籌管理,實現三系教學資源、管理資源的共享,并在課程設置和教師隊伍整合等方面大膽進行新一輪改革,成為學院推進完全學分制的一個重要舉措。
在今后的幾年里,學院將在教務系統軟件開發、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制度完善、教學質量監控等方面與國際接軌。力爭在2008年初步推出完全學分制。在2010年全面實行完全學分制。
(六)、加快能力教育步伐
嘉庚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推進能力教育為核心,以培養復合型、一專多能人才為目標。今后五年,學院將進一步加強學生能力教育,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在保證課堂教育質量的前提下,學院將加大對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投入力度。除了支持和鼓勵學生社團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邀請更多的專家學者舉辦豐富多彩的講座以外,學院將積極推進教學實習基地的建設,突出學生的能力培養,強化崗位適應性,為學生就業創造有利條件。
五、學院領導和相關信息
院長:王瑞芳
副院長:戴一峰
副院長:李初環
黨總支副書記:張必華
地址:福建省·招商局漳州開發區廈門大學漳州校區
郵編:363105
電話:0596-6288506
傳真:0596-6288214
電子信箱:jgxy@xujc.com
網址:www.jgxy.xmu.edu.cn (教育網)/ www.xujc.com (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