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復習對策:打牢基礎 提高能力
2009-09-08 17:31:54網絡
高考已迫在眉睫,根據近幾年政治高考試題對考生考查的要求,筆者對政治科復習提出幾點建議,供老師和考生參考。
一、抓基礎知識落實,構筑完整的知識體系
復習應該緊扣基礎知識,使考生真正領會教材的基本觀點、基本原理,對原理的理解要準確簡練,使用政治術語要規范。就建構完整、準確的知識體系而言,應做到點、線、面的結合。
1.對知識點的把握要“全”
就是要全面地掌握《考試大綱》所列考點的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基本原理等。只有如此,方能“以不變應萬變”。試題無論怎樣的新、奇、巧,終究“萬變不離其宗”,因此,復習過程中只能是“以綱為綱,以本為本”,即以《考試大綱》為綱要,以課本為根本,打牢基礎,切忌根據自己的猜測隨意取舍。
比如復習“認識”這個概念時,不妨聯系唯物主義部分的“意識”概念。通過比較不難看出: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客觀物質對象在人腦中的反映;而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客觀物質對象在人腦中的反映。顯然,認識屬于意識范疇,認識強調的是“以實踐為基礎”。這樣一比較,就進一步加深了對“認識”這個概念的理解。有不少同學僅僅滿足于對該概念的熟記,而不是把相關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加以比較,這樣,對知識點的把握就很難達到“全”的程度。2003年高考政治試題第36題:“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動事物的發展。”這考查了考生對“矛盾”這一概念的把握,這道題看起來不陌生,但很多同學失分較多,說明相當一部分同學對知識點的復習是不到位的。
對知識點的復習還要注意把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區分,例如:“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和“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這里的“主導”和“主體”容易混淆,要注意加以區分。“主導”側重于控制力,也就是說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對國民經濟的控制力上。“主體”側重于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而且注重質的提高。
2.對知識線的歸納要“清”
所謂知識線,就是把各知識點按一定的內在聯系串聯起來,形成基本線索。弄清各知識點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弄清知識點之間的邏輯結構,達到融會貫通,觸類旁通。否則,零散的識記肯定是不牢固的。即使知識點背得很熟,在解答具體問題的時候,由于信息庫的知識點沒有成線,處于零亂狀態,就會因某些疏漏而遺憾。例如當復習“國家宏觀調控”這一知識點時,首先應該回憶一下“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這部分內容,接著復習“市場經濟為什么離不開宏觀調控”,然后再復習“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和手段”。這樣圍繞“國家的宏觀調控”把相關的知識點串聯在一起。再比如,哲學中的“發展”問題,圍繞這個知識點,應該弄清以下知識:什么是發展,發展的實質是什么,怎樣堅持發展觀,發展的動力是什么,事物發展的原因是什么,事物發展的狀態有哪些,事物發展的趨勢是怎樣的,如此“點”、“點”相連,就能形成一條明晰的知識線。
3.對知識面的輻射要“寬”
知識面是由許許多多的知識點和知識線有機聯系而形成的知識層面。即在點線復習的基礎上,把教材的內容按性質或特征分門別類,并在各個類別中劃分出若干層面,做到“縱橫”延伸和輻射。從縱向來說,首先要把經濟常識的八課內容、哲學常識的四大塊內容和政治常識的五課內容分別融會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例如,對經濟常識來說,可以把這八課內容按經濟理論、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進行重新整合。其中經濟理論對全書內容具有統領意義,而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是經濟領域內不可分割、順序不能顛倒的四個環節。這樣就可以把整個經濟常識內容串聯成一棵完整的知識樹:經濟理論是根,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是枝,商品、貨幣、市場經濟、社會保障制度等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就是葉。從橫向來說,關心時事政治,關注社會熱點,也不要放棄冷點,用復習到的理論分析現實鮮活材料,從而進一步加深對理論的把握,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