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主招生呼喚教育公平
2009-09-03 22:23:35人民網
高校自主招生呼喚教育公平
近日,北大邀請了全國近80所中學校長參加自主招生座談會。北大招辦主任劉明利提出,北大自主招生有兩個新思路:一是院系夏令營活動,由北大部分院系舉辦,提前考察一批對特定學科具有濃厚興趣的學生;二是在面向社會公示的前提下,各校長可實名向北大推薦優秀學生。經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學生,可成為高校自主招生直接候選人。這一消息一經公布,立即引來各方熱議。我以為,這熱議的背后透出的精神是八個大字——勇氣、信任、透明、公平。
先說勇氣。北大在國內率生提出自主招生是需要勇氣的。自主招生的北大,就是要為超常人才、特殊人才打開方便之門,營造拔尖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自主招生給教育改革注入了活力,這既是優化教育資源實現教育公平的迫切需要,更是高校教育改革培養個性化人才的內在需要。我們說,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大學自主招生已成必然。但走出這一步必然要引起各方的高度關注,在國內高校期待已久呼喚已久的自主招生終于有了破題。這無疑是一個非常之舉,也是一個創新之舉,更是一個務實之舉。
也說信任。信任是降低不確定性和簡化復雜性的機制之一,是維系人際和諧的心理基礎。大學實行自主招生,中學校長實名推薦,這背后其核心是信任。中學校長對自己所提名推薦的學生,必須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學生,必須是老師和同學都高度認可的學生,必須學習成績非常優異的學生,否則,推薦出來的學生就失去應有的公信力。信任一詞,將會在大學實行自主招生,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學生的背景下顯得更加重要。難怪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王緝思日前也向媒體表示:“目前中國亟需提高的是公民的公民素質和誠信意識。”
再說透明。大學實行自主招生,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學生引熱議的背后,我們不難看出,國人高度關注的還是,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學生的各種信息是否透明。換言之,就是說不少國人對此還是抱有懷疑的態度。透明信息,為的是接受公眾的監督,透明信息,為的是減少和防止相關部門的暗箱操作,透明信息,為的是防止一些掌權人弄虛作假。隨著現代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互聯網絡、手機短信等信息平臺,錄音錄像等數碼產品的廣泛普及與使用,使得權力透明運行得以實現。當然,北大在實行自主招生之時,就明確地提出了信息公開透明這一條。這一條至關重要,它關系到自主招生的成敗。我們說,離開了透明,就容易摻假,離開了透明,就失去了監督,離開了透明,就有違公眾的知情權。
最后說公平。教育公平,是公眾近些年來反映最為強烈的一個問題,享受教育資源的公平,是國人尤其是弱勢群體的長久呼喚。大學實行自主招生,公眾最擔心的,恐怕還是教育能否做到公平的問題。大學實行自主招生,中學校長實名推薦,不能給一些當官的人和一些有錢的人進行教育資源尋租的大好機會。要讓教育公平在陽光下進行。要讓天底下所有受教育者都能實現公平競爭。眼下,我們在教育方面還存在許多不公平:城市教育與農村教育的不公平;重點學校教育與一般學校教育的不公平;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男童教育與女童教育的不公平;優等生教育與后進生教育的不公平;升學教育與就業教育的不公平;關注知識與關注能力的不公平等等。這些問題都有待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