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價值取向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8-30 21:45:51
【摘要】不同的民主價值理念催生不同的民主實踐。中國民主政治價值目標的確立,既符合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又遵循中國社會歷史條件的現實規定,體現了價值追求與實踐探索的統一。
【關鍵詞】民主政治 政治發展 價值取向
民主政治成長的重要動力之一是其價值追求的深化和發展,不同的民主價值理念催生不同的民主實踐。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價值目標的確立,既符合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又遵循中國社會歷史條件的現實規定,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民主政治發展的具體價值形態,并在民主政治實踐探索中,逐步形成了其價值實現機制。
當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價值目標確立的客觀依據
民主是崇高的政治理想,也是現實的政治實踐。作為一種政治制度,民主必然體現為民主理想與民主現實的對立統一。人類對民主政治的追求,既應該以民主理想為目標,實現對現實狀況的不斷超越,又要遵循社會歷史條件的現實規定,避免盲目和空想。
第一,當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價值目標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新中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的結合使得當代中國的民主政治在本質上屬于社會主義民主形態。社會主義民主是比資本主義民主更高的民主形態,它既是一種現代化的價值觀,又是一種在不斷創新、變革、發展中的社會政治制度。社會主義民主本質上所包含的價值要求包括人民民主、社會公正和人的全面發展。從價值形態上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了社會公正、平等、民主、自由等基本價值取向。從制度形態上看,社會主義確立了多數人對少數人統治的政治制度,實現了絕大多數人的民主,從而使人類社會政治文明達到了更高層次。
第二,中國的基本國情是當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具體價值目標確立的現實基礎。與西方不同,中國是后發現代化國家,中國現代社會發育與民主政治發展是共時性的,即民主政治的發展與培育現代社會所需的政治權力的集中、行政統治的擴張同時成為國家發展的目標。民主化和經濟發展等問題糾纏在一起,無法分開。這就導致了相互矛盾的問題同時迸發,具體表現為國家權力與社會自治、國家權威與民主訴求等多重矛盾的同時并存。這決定了我國民主政治發展目標的多樣性與特殊性,它并不能為民主化而民主化,而只能依據現實社會發展的條件和可能,通過與經濟和社會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為民主化的發展創造和積累各種政治資源,逐步推進政治民主化進程。
當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價值目標的具體形態
民主政治,重在建設。人們在政治領域中的價值追求必須轉化為具體的建設目標。由上所述,我國民主政治價值目標的確立是社會主義本質與我國具體國情的綜合體現。政治穩定、政治民主、政治法治、政治效能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民主政治發展的基本價值追求。
第一,政治穩定。政治穩定也是政治民主的前提。政治學家亨廷頓指出:“現代性孕育著穩定,而現代化過程卻滋生著動亂。”①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發展,客觀上存在一個不斷謀求以秩序為基礎的政治穩態化過程。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處于社會轉型中的大國而言,穩定是壓倒一切的核心價值。鄧小平指出: “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中國一定要堅持改革開放,這是解決中國問題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穩定的政治環境。”②謀求穩態政治,是政治系統為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和發展所建立或維持的一種政治動態平衡態勢。實現政治的穩態化是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也是邁向民主政治的重要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在社會政治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在改革、發展中實現社會的政治穩定,堅持在穩定的政治環境中實現政治民主的價值取向。
第二,政治民主。政治民主要以政治穩定為前提,政治穩定又必須以政治民主為基礎,政治穩定與政治民主之間構成了一種最大程度的內在勾連,民主政治發展在實現社會穩定和諧中意義巨大。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內在屬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內容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中國的國情和歷史決定了中國發展民主政治的艱巨性和長期性。1945年,毛澤東在和黃炎培關于如何跳出“歷史周期率”的談話中指出:“這條新路,就是民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這深刻揭示了民主政治與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關系,體現了我國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價值追求。
第三,政治法治。在政治生活領域中,法治表現為嚴格依照法律治理國家的政治主張、制度體系和運行狀態。政治法治的內涵包括政治權力運行的規則化,政治權力行為的程序化,公民權利保障的制度化,法律適用無差別化等。“文革”的慘痛教訓,使我們黨從一開始就認識到,民主和法治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不可偏廢。民主必須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在有秩序的環境中推進。法治是政治民主的重要保障。在現代政治生活中,實行法治是當代世界各國的普遍選擇,也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題中應有之義,是當代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內涵。實行依法治國,是當代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目標和現實價值取向。
第四,政治效能。所謂政治效能是指政治系統在其運行過程中體現出來的能力與效率。它不僅表現為政治系統的功能本身,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政治發展適應和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合理程度和有效程度,追求的是整個政治形態及其所決定的政治生活在國家現實成長中的價值和意義。對于中國改革開放和轉型發展來說,有效政治是通過在政治建設和發展中不斷創造政治有效性來實現的。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因此,中國實際展開的政治建設和政治發展,雖然核心目標是民主與法治,但其行動原則是創造有效政治,保持和提升政治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整體有效性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現實價值目標。
當代中國民主政治的價值實現機制
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我國逐步探索出了社會主義民主理想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相統一的價值實現機制,即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協調發展;改革、發展、穩定、和諧同時兼顧;黨的領導、人民民主與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第一,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協調發展。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經濟是政治最深刻的根源,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政治民主化的發展必須以經濟發展為前提條件。政治民主化的本質含義在于政治平等,而政治平等是以經濟平等為基礎和先導的。如果脫離經濟的發展,政治民主化就是空中樓閣。民主政治發展還需要一種先進的民主文化以自身所展現的新價值、新理想和新觀念,對社會和政治發展起引導和促進作用。因此,在社會發展這個大系統中,經濟、政治、文化是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不可分割。社會的全面發展,要求經濟繁榮、社會文明,政治民主。而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更依托于社會這個有機統一的大系統的協調發展。從社會發展中尋求民主政治發展的動力,從民主政治發展的規律中探索政治作用于社會發展的形式、途徑與力度,把政治置于整個經濟、社會、歷史和文化的大系統中,才能真正把握政治活動和政治發展的內在規律。
第二,改革、發展、穩定、和諧同時兼顧。改革、發展、穩定、和諧都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長期歷史任務所要趨向的目標。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也是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強大動力。發展是改革的目的,是改革的必然結果,是檢驗改革成功與否的標準,也為新一輪的改革奠定了基礎。只有實現科學發展、國家富強、社會進步、人民滿意,改革才能在新的基礎上、在更高的層次上取得新的進展。發展也為穩定創造新的條件。經濟的發展為社會穩定奠定了物質基礎,制度的完善為社會穩定奠定了制度基礎,文化的進步使人心凝聚成強大的精神力量。穩定是改革、發展的重要保障。改革和發展需要有良好的社會環境,必須保持社會的相對穩定。和諧是改革、發展、穩定的統一,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社會的可承受度結合在一起,是社會整體運行的良性狀態。
第三,黨的領導、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高度概括和科學總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則。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是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堅實基礎和根本目標;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是堅持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途徑;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關鍵,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循序漸進的根本保證。三者統一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偉大事業和偉大實踐中,其本質內涵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的基本價值要求,又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規律。黨的領導、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國三者統一,不可分割,而且相互聯系、相互補充,是當代中國民主政治的精髓。三者統一的有效實現必然保證社會主義民主價值的有效實現。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