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題匯編16
來源:高考網 2009-08-21 11:20:55
江西卷
三、(12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子產①為政
鄭人游于鄉校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為邑。子產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愛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學焉,夫亦愈知治矣。”子產曰:“不可。人之愛人,求利之也。今吾子愛人則以政,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傷實多。子之愛人,傷之而已,其誰敢求愛于子?子有美錦,不使人學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學者制焉。其為美錦,不亦多乎?僑聞學而后入政,未聞以政學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③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二月,鄭伯如晉,子產寓書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為晉國,四鄰諸侯,不聞令德,而聞重幣,僑也惑之。僑聞君子長國家者,非無賄之意,而無令名之難。夫令名,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有基無壞,無亦是務乎?有德則樂,樂則能久。”宣子說,乃輕幣。
子產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四有封洫④,廬井有伍⑤。大人之忠儉者,從而與之;泰侈者,因而斃之。從政一年,輿人⑥誦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疇而伍之。孰殺子產,吾其與之!”及三年,又誦之曰:“我有子弟,子產誨之。我有田疇,子產殖之。子產而死,誰其嗣之?”
(選編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注〕①子產:名僑,字子產,春秋時著名政治家,鄭國名相。文中加“”的都是人名。②鄉校:鄉間公共場所。③范宣子:春秋時晉國大臣,晉平公時執掌國政。④封劣:田界。⑤伍:五家相保的民戶編制。⑥輿人:眾人。⑦褚:儲藏。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吾不克救也克:能夠。
B.鄭伯如晉如:到……去。
C.非無賄之患,而無令名之難賄:賄賂。
D.子產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鄙:邊遠的地方。
10.下列句中的“病”字,與文中“鄭人病之”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
B.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
11.下列八句話編為四組、分別表現子產治國以德,以民為本的一組是
①不聞令德,而聞重幣,僑也惑之
②大人之忠儉者,從而與之
③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
④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
⑤人之愛人,求利之也
⑥德,國家之基也
⑦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⑧夫令名,德之輿也
A.⑧②B.⑥⑤C.①③D.⑦④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子產高度重視傾聽民眾意見,并且把民眾的批評指責作為施政的依據。他認為鄉校是民眾發表意見的重要場所,如果取締鄉校,堵塞言路,一定會對國家造成巨大傷害。
B.子產認為政事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他反對子皮任用年輕而又沒有從政經驗的尹何治理封地,認為如果不經過學習實踐就委以重任、一定會造成危害。
C.子產認為治國應該重德輕財,治國以德可以獲取美好的名聲,從而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使國家根基穩固,人民快樂安逸。
D.子產是春秋時期鄭國的賢相,他具有很強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賞罰分明,治國有方,文章最后通過鄭國流傳的民謠,用對比的手法,對子產給予了高度的贊揚。
四、(23分)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我聞忠善以報怨,不聞作威以防怨。(3分)
譯文:
(2)吾愛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學焉,夫亦愈知治矣。(4分)
譯文:
(3)子產而死,誰其嗣之?(3分)
三、(12分,每小題3分)
9、C10、B11、C12、A
四、(24分)
13、(10分)
①我聽說過用忠誠善良來減少怨恨,沒聽說過用威儀來防止怨恨。
②我喜愛他,(他)不會背叛我。讓他去那里學習(為政之道),他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
③子產如果死了,還有誰能繼承他呢?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