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文學與新聞傳媒學院專業介紹
2009-06-13 09:41:10重慶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媒學院
“長江與嘉陵江交匯而生重慶,科技與人文交融而生重大”。早在1929年重慶大學創辦之初,就設立了文學院。著名學者向楚、向宗魯、商承祚、楊明照、吳宓,作家艾蕪、詩人吳芳吉等曾先后任教或就讀于文學院。1998年重慶大學成立了人文藝術學院,恢復并新設立了文學和新聞專業。進入21世紀,重慶大學已發展成為一所綜合性、研究型的中央直管、“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大學。2007年1月,重慶大學根據“十一五”學科發展規劃,組建了文學與新聞傳媒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媒學院現設有漢語言文學、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三個本科專業以及廣播電視傳播、國際新聞、新媒體傳播、傳媒經營管理4個專業方向。擁有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和廣播電視藝術學、文藝學、中國古代文學三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新聞學為重慶市重點建設學科。學院現有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500余人,專職教師2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3人。特聘院長、博士生導師馬勝榮教授是新華社原副社長、常務副總編輯和我國從事國際新聞報道的知名專家。
學院建有技術設備先進、綜合功能強大的新媒體傳播實驗中心,并與新華社重慶分社、重慶廣電集團、重慶報業集團、重慶出版集團建立了產、學、研合作平臺和學生實習基地。
學院辦學理念:憑借綜合大學的辦學優勢,以漢語言文學為基礎,以新聞傳播學科為重點,并注重與外國語言文學、社會學、法學、經濟管理、影視藝術、信息科學、數字媒體等學科融合交叉的學科發展特色,通過開放式和實踐性的教學模式,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職業水準的綜合型、創新型人才。
漢語言文學專業(文史類)
本專業是在承續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上,注重文學與文化的結合,加強文理滲透以及現代傳播技術運用的新型學科。在學科建構中,力圖把傳統漢語言文學、文化與影視傳播技術、當代新興藝術形態,以及具有深厚歷史積淀的地域文化相結合,旨在培養既具有漢語言文學有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又具有綜合文化素質和完善的知識結構,適應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能在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各類學校、文化團體、跨國企業以及大眾傳播媒體從事公共關系管理、對外文化交流、文化管理、語文教學、文學創作、高級文書、廣告宣傳和企業文化工作的高素質創新型專門人才。
主干課程:基礎寫作、中國古代文學、古代漢語、現代漢語、中國古代文論、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世界文學、文藝理論、語言學、文化市場學、影視文學等
新聞學專業(含國際新聞、傳媒經營管理方向)(文史類)
本專業在繼承傳統的新聞學專業基礎上,緊跟國際傳媒業發展的新趨勢和我國新聞事業改革的前沿,注重文理滲透、學科交叉以及信息傳播新技術、新方法的運用,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媒介素養和職業水準的國際新聞與傳播領域的專門人才。
本專業學生入學兩年后分“國際新聞”和“傳媒經營管理”兩個方向進行學習。
主干課程:新聞學基礎、傳播學基礎、新聞采訪與寫作、新聞編輯、新聞評論、新聞攝影、中國新聞史、西方新聞史、國際新聞業務、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英語新聞、國際傳播學、新媒體傳播技術、廣告學、傳媒經濟管理等。
就業方向:可在政府外宣部門、國際通訊社、跨國傳媒公司、大型企事業單位外事部門和大眾傳播媒體從事新聞采編、新聞評論、雙語新聞主持、信息采集與分析、新聞發言人、輿情研究、國際文化交流、公共關系以及媒體經營管理等工作。
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含廣播電視傳播、新媒體傳播方向)(文史類)
本專業適應信息時代創意產業發展的需要,以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宗旨,融當代廣播電視理論、傳播藝術和數字技術手段于一體,注重文理滲透,尤其是與信息管理技術、數字通信與數字廣播技術以及數字藝術相結合,培養既具有良好的人文學科素養和新聞專業技能,又能廣泛運用新媒體技術與藝術的新型新聞傳播人才。
本專業學生入學兩年后分“廣播電視傳播”和“新媒體傳播”兩個方向進行學習。
主干課程:新聞學概論、傳播學概論、新聞采訪與寫作、新聞編輯、新聞攝影、專業外語、視覺藝術基礎、廣播電視概論、視聽語言、電視攝像與編輯、電視節目現場制作、電視編導學、電視欄目策劃與編排、網絡傳播學、網站設計、新媒體傳播技術、網絡編輯出版。
就業方向:可在電視臺、影視制作公司、電臺、通訊社、報刊社、網絡媒體、通訊、文化企事業管理等部門從事新聞記者、影視編導、節目主持、電子媒介策劃、網絡編輯出版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