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北京新編高中歷史教材 刪世界大戰內容
2007-08-30 15:15:21新京報文章作者:林軍明
高一歷史新舊教材對比
高二高三歷史新舊教材對比
★課堂之歷史
【政治】股票、保險均有闡述
新課程內容增加了許多反映社會經濟文化科學新進展、時代性較強的新內容。必修課程設置了三個模塊,其中第一課程模塊中分四個主題,第一個主題就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與消費”,在第二個主題“生產、勞動與經營”中,對銀行儲蓄、商業保險、債券、股票等都有所闡述,樹立學生擇業、創業觀,同時還引入了負稅人的概念。
【生物】前沿信息大量出現
新課程在不打破原有知識體系的前提下,以課外閱讀、正文選學內容的形式出現了很多生物學前沿信息。包括生物工程生態學、細胞工程、克隆哺乳動物、人類基因組計劃、神奇的太空椒、試管嬰兒的問世等。為學生們打開一個學習當今最前沿生物科學的窗口。
【地理】研究課題“以人為本”
新課程把“人”作為研究的中心,結束了自然本位主義的人文地理研究內容。每章開篇均有一個操作性強,或結合學生生活體驗,或聯系當今世界和我國的重大問題和常見問題,或反映地理學科發展方向的研究課題。例如:“調查家族人口的增長和遷移”、“比較可持續發展的不同對策”、“認識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等,有的課題學生必須獨立完成,有的課題必須分組完成。
注:新歷史教材共有6冊選修專題,分別是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探索歷史的奧秘以及世界文化遺產薈萃。其中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為側文學生必選。
本報訊改版后,高中歷史將不再按照編年體的方式書寫,過去學生和老師們所熟悉的按朝代等時間順序編寫的歷史教材,變成了按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專題編寫的教材,歷史的古今貫通、中外對比更加明顯。歷史新教材中,世界大戰的內容也被單獨從必修課本中提了出來,成為學生自主選修的內容。
教師建議學生選修“世界大戰”
不少專家表示,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中一個非常有分量的內容,新教材未把其列入必修課本,必然影響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關注,使得學生對這段歷史了解不足。一些一線教師也表示,在必修教材中刪除世界大戰的內容不僅會造成學生這方面的知識欠缺,而且也為學生理解戰后歷史造成很大困難。一些專家甚至表示,如果文科生缺少對世界大戰的歷史了解,很難符合高校要求。
針對此,不少學校已經根據本校情況在歷史教學中進行了調整。盡管《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這冊教材作為自主選修的內容,但一些學校還是將它納入側文學生的必選。
北京二中歷史教師李建紅說,學校目前已經將這本教材列入學校的課程,側文的學生建議都選,側理學生也可以自主選修。“就算是高考不考,學生了解這部分歷史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她說。
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
新的高中歷史教材由9本書組成。其中必修為3冊,分別為政治文明歷程、經濟成長歷程和文化發展歷程。另外6冊為選修專題。
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要通過對高中歷史的學習,了解人類發展的基本脈絡,通過必修課的學習,學會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展中全局與局部的關系,辨證地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系,培養從不同視角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觀點】
斷代史VS專題史
由中外分開的斷代史,轉變為中外混編的專題史,歷史新教材完成了從縱向向橫向的“變身”。此舉也引發了是否會令學生們產生時空錯亂感的疑問。而在初中一直學習通史的高一新生,是否有足夠扎實的能力分專題學習、領會人類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大歷史?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
再次邁進歷史時空,我們要在已有的歷史脈絡和整體的歷史框架的背景下,分別深入思考人類的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歷程。學會在一個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大歷史中,觀察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的進程,觀察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的互動。
―――這是編者寫在新《歷史》課程前的一段話,也闡述了新教材變身“專題史”的理由。
高中課改之后,歷史教材的內容編排由中外分開的斷代史變為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9個模塊,類似于中外混編的專題史。
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要通過對高中歷史的學習,了解人類發展的基本脈絡,通過必修課的學習,學會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展中全局與局部的關系,辨證地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系,培養從不同視角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于專題史是否會產生時空錯亂之感,岳麓版高中歷史教材總主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曹大為表示,專題史仍舊有準確的時空定位。在岳麓版歷史教材的編寫上,各個單元之間,仍舊遵循歷史的時序性。不同的是,過去是中外分開的斷代史,而現在則要求中外關聯,同一歷史時期,中國的事、外國的事都要講,只是分成不同單元講。
此外,岳麓版歷史教材在三本必修冊后特別編寫了“中外歷史大事年表”,以公元前8000年至進入21世紀的時間為縱軸,以政治、經濟、文化為橫軸,中外對比分列,向學生提供一個歷史在各層面之間以及中國與外國橫向互動中縱向發展的脈絡。
作為一線歷史教師,北京二中李建紅老師最擔心的是,初中生是否具有足夠的能力分專題學習。“因為歷史不是中考科目,初中生的理解水平也有限,很難說他們的通史知識有多扎實。”李老師說,為了彌補這方面問題,老師可能會在講授新教材的時候為學生補充大量的背景知識,以作為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銜接。
【備課】
不能少講而要會講
授課教師李建紅(北京二中歷史教師)即將開學,李建紅老師已經開始為新學期、新教材著手準備。她認為,此次高中課改要求老師在教學上最大的變化就是要時刻“心里有學生”,課堂上繼續維持老師一言堂的局面勢必要改變。但這并不意味著老師上課就應該講得越少越好。
李老師說,新學期的授課過程中,她首要的任務是調動和引導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參與到課堂的思考中,而不是把自己作為權威給學生單純地灌輸知識。
比如講漢朝的集權措施,如果就告訴學生漢朝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學生就只能硬背,但可能并不理解為什么這時要進行中央集權,為什么要采取這些措施。但我們在新課程設計時就可以找到賈誼、晁錯當時上書朝廷的史料,讓學生先解讀史料,自己體會史料中所描述的諸侯國的勢力已經如何威脅到了中央政權,之后再通過史料解讀當時晁錯上書的主張,進而讓學生知道當時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必要性。
“有一種說法,新課改后,老師上課只講1/3,剩下的時間都交給學生,這顯然是走入了一個誤區,誤解了新課改。”李老師說,新課改后,老師應在學生學習中充當一個重要的引導者,而不是填鴨飼養員。但作為引導者,并不表示老師上課就應該講得越少越好,而是要老師轉變意識,知道該怎么講,該講什么。
課堂提問
Q:高中生要破解李約瑟難題?
岳麓版高中歷史教材總主編,北師大歷史系教授曹大為: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在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史進行研究后發現,中國古代在經驗技術的發展水平上遠遠超過西方,但為什么近代科學卻首先在西方誕生,而中國反而遠遠落在西方后面呢?這一疑問后來被學術界命名為李約瑟難題,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在歷史必修Ⅲ“文化發展歷程”中,第三單元第17課就要求學生“綜合探究:破解李約瑟難題”。
是否把李約瑟難題納入中學課本,曾經有不同意見。認為這個問題,學術界都爭論不清,拿到中學課本里是不是合適。
我認為,這個鼓勵學生探究的問題恰恰體現了高中課改的理念。學生探討得是否全面另說,但對于中國歷史上這么大的事情,有沒有反應,作不作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借口是難題就不思考了,那學歷史還有什么意義呢?
Q:學術化語言會影響學生理解嗎?
北京二中歷史教師李建紅:新高中歷史教材中,類似岳麓版、人民版的教材的編者大多為大學教授,或者是業內的學術專家,因此教材中免不了會出現學術化傾向,一些語言也比較成人化。有觀點認為,學術化傾向在高中教材中不可取,而一些表述的成人化,則可能影響高中生的理解。比如高一第一課就出現了“內服”、“外服”這些高中生、甚至是成人都沒接觸過的新詞,或許一下就把學生搞糊涂了。
我認為,新教材的編者很多在古代史、世界史等方面都是領軍人物,教材中出現專業化、學術化傾向并不奇怪。教學可以因學校、學生的不同情況而異。高中生可以適當接受一些相對專業化的概念,這對學生未來的學習也并非壞事。
另外,對于一些新詞,其實不必有什么恐慌,更多情況下只是教師或學生適應了某種表達方式,而現在表達方式變了,自然也要有個適應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