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2023-2024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寫作知識清單(二)(2)
來源:網絡整理 2024-12-25 20:34:47
任務二:學會間接論證
首先要辨析一下論證和推理這兩個概念。推理和論證有相通之處。推理是由前提得出結論,論證是為了證明觀點而提出論據。因此,推理的前提就是論證的論據,推理的具體過程就是論證過程,推理的最終結論就是論證的論點。間接論證的作用,是在直接論證比較困難或不能更有說服力的時候,更有效地進行論證。這里主要排除法、反證法和歸謬法這三種間接論證方法。
①排除法
排除法實際上是利用邏輯的排中律展開論證,互相矛盾的判斷中必有一真,必真的判斷就是結論。前文所提到的《河中石獸》的例子就是用排除法來推理,得出“石獸在上游”的結論。
值得注意的是,用排除法進行論證和推理,有時也是有隱含前提的,比如《河中石獸》隱含了“河只能分為上游、下游和原地”這一邏輯前提。
用排除法進行論證時要將一切可能做出的錯誤判斷一一排除,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否則就達不到嚴密的效果。
【例】《孟子·公孫丑上》中有這樣一段話: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分析】這段話采用了排除法來進行論證——排除了人因私交、名譽或好惡的因素而產生憐憫之心的可能,得出人皆有惻隱之心的結論。不過,雖然采用了排除法,但排除前三個判斷的理據并不可靠,也沒有充分排除其他所有可能性,不符合排中律,其論證并不嚴密。
②反證法
反證法所依據的是邏輯思維規律中的矛盾律和排中律。在用反證法進行論證時,我們常常會用到“如果……”,即先假設一個與論點相反的判斷,由此得出與事實相矛盾的推論后,可以推翻假設的判斷,證實原論點。
如《世說新語·雅量》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分析】為什么王戎會判斷出李子是苦李?如果用反證法,王戎的論證過程可能會是這樣的:如果“此非苦李”,而是甜李,那這棵樹長在人來人往的路邊,就會有很多人摘李子吃,那么這棵樹上的李子應該會很少。但事實是“樹在道邊而多子”,可見推論與事實不符,所以“此非苦李”的假設也就不成立了。由此可知,“此必苦李”。
③歸謬法
歸謬法與反證法恰好相反。歸謬法的論證過程是:為了證明某個判斷為假,先假設該判斷為真,由此推論出明顯的錯誤或矛盾,從而間接地證明原判斷為假。因此,歸謬法常用于駁論。
【例】有人認為“君子慎其獨”是封建時代的士大夫語言,我們今天還使用它,會使思想倒退到封建社會去。果真如此,那我們今天所說的話,大多來自古代社會,山水草木、日月風雨且不必說,就連“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以史為鑒”等也來自古代社會,甚至出自封建士大夫之口。照這些人的邏輯,這類語言也不能說了,那我們今天只好做半個啞巴了。
【分析】這段話首先以“果真如此”句假設“封建時代的士大夫語言,我們今天都不能使用”這一前提,由此推論出:就連“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等古代格言都不能說了,那我們只能做半個啞巴了。事實上,我們不僅不能做啞巴,我們的語言表達還需要這些古代格言。因此推論與事實出現矛盾。由此得出結論:封建時代的一些士大夫語言我們還是要使用的。
【例】《孟子·告子上》中有這樣一段討論“人的追求”與“生死”之間的關系的話: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分析】孟子在這里使用的就是歸謬法。首先,“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這兩句假設人沒有比生死更重要的價值判斷標準,那么可以推論出:“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也就是說,人會不擇手段地求生避禍。那么,人們應該都是茍且偷生的。但現實情況是,有人即使有辦法求生避禍卻也不這么做。因此一開始假設的判斷就是謬誤的。正確的觀點應是:人一定有比生存更高的需求,也有比死亡更厭棄的事物。即:人一定有比生死更重要的價值判斷標準。
任務三:在論證中引入“虛擬論敵”
在議論文寫作中,比較常用的論證模式是“例子+觀點”,但這種模式也容易導致議論片面化、絕對化等問題。此時,不妨給自己設置一個“虛擬論敵”,就像“左右手互搏”一樣,對自己的論點提出反例,或對論據提出質疑,或指出論證過程中不嚴謹的地方。面對這些反駁,我們就有了進一步論證的空間。這樣就可以對論點進行更深刻的分析闡釋,對觀點的適用范圍進行限定,使論證顯得更嚴密、更完善。
如課文中“兼聽則明”的例子,展示的就是通過自我辯駁完善論證框架的具體過程:主動引入“三人成虎”“父子騎驢”的反例,就能通過分析,指出“聽”不能代替“斷”。由此進一步分析得出:“兼聽則明”的觀點是在聽者善斷的前提下提出的,因此“兼聽”的基礎是善于獨立思考,“兼聽”后能為我所用。
【例】論證“勇敢是一種優秀的品質”。他采用了文天祥、邱少云、司馬遷、諾貝爾等事實論據來證明:為了國家不畏犧牲的勇敢,不阿權貴秉筆直書的勇敢,不懼危險投身于熱愛的事業的勇敢,都是十分優秀的品質。但這些論據體現出的勇敢并未涵蓋勇敢的所有內涵,他完全可以給自己設置一個“虛擬論敵”,完善自己的論證。
如:勇敢應區別于魯莽和沖動,如搶劫銀行、馬路飆車等挑戰法律紅線的行為,都只是愚昧、殘暴的假“勇敢”……事實上,真正勇敢的人也并非時刻銳意進取,有時也是甘于暫時隱忍,厚積薄發的……勇敢并非不知畏懼,勇敢是人面對恐懼時的一種崇高的姿態。諸葛亮為了興復漢室,六出祁山,最后身死五丈原;文天祥“一片丹心照汗青”,為心中大義直面威脅,向死而行。他們是內心最堅定、最勇敢的人。這樣的勇敢,才是值得尊敬的品質。
(三)練習寫駁論文
1. 方法:
(1)直接反駁論點。
直接反駁論點就是對論敵的論點進行批駁,指出它的荒謬和虛假。比較常用的方法是直接駁斥,即用正確的論點和事實直接證明對方的論點是錯誤的。
如《“知足常樂”析一不知足才常樂》一文的立論:
古人云:“知足常樂。”意思是說,一個人知道滿足,他就會永遠快樂。如果把這句話理解為今天的青年在生活上知足,不作不切實際的追求倒也不錯。但是要從對事業的追求上來理解,這句話卻是不對的。
這里,先提出原論題“知足常樂”,而后針鋒相對地提出一個與原論題相反的新論點,即“不知足才常樂”。
(2).駁論據。
駁論據就是針對虛假的論據進行批致,指出這些論據是錯誤的。因為論敵的論點是由論器來支撐的,批倒了論據,論點也就站不住腳了,反數論露常常從三個方面入手,可以揭露其事實虛假,數字含混或理論藏謬。
如,《文學和出汗》黑用的就是數論露法,對方的觀點是“文學當描寫永久不變的人性,香則便不久長”,論據是“莎士比亞和別的一兩個人所寫的是水久不變的人性,所以至今流傳,其余的人不這樣,就都消滅了”。魯迅先生就抓住了對方論據中的不合理成分,“消滅了”的東西以后是不會有人再看到的,那么“現在的教授”又從何看見?又怎么能斷定它描寫的是什么呢?
(3)駁論證方法
駁論證方法就是指出論敵的論點與論據之間的邏輯錯誤,進而指出其論點錯誤。論據與論點之間必須有內在的邏輯關系,才能成為論點的有力支撐。指出對方論點與論據之不存在必然聯系,也可以達到反駁的目的。
論證的錯誤表現是多方面的:有時是演繹過程中大小前提與結論不合邏輯;有時是作者在一篇文章內的觀點間自相矛盾;有時是論點與論據之間推理不明…總之,只要發現對方在論證上有邏輯錯誤,就可以從這一角度人手,展開反駁。
(4)歸謬法。
歸謬法,是從某一觀點推出明顯的錯誤或矛盾,從而證明這一觀點本身的錯誤。
赫爾岑是俄國著名的文學批評家。有一次,他參加一個晚會,晚會上演奏的音樂使他非常厭煩,他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
主人詢問赫爾岑:“您不愛聽?演奏的樂曲可都是最流行的,所以都是最高尚的。”赫爾岑反問了一句:“流行的樂曲就是高尚的嗎?”主人聽了很是吃驚:“不高尚的東西怎么能夠流行呢?”赫爾岑笑著說:“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5)反證法。
反證法,就是先假設與某個論點相矛盾的觀點成立,然后推出明顯的錯誤或矛盾,從而間接證明最初的論點。
古時候,一個名叫王戎的孩子與伙伴們在大路上玩要,他們看到路旁樹上結了許多李子,都蜂擁而上精李子抱吃,唯有王戎沒去摘,王戎斷定:李子是苦的,根本不能吃。告酷果真如王戎所料,李子苦澀無比。于是伙伴們便好奇地問他:“你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呢?”王戎說:“假如李子是甜的,能吃,那么早就被路人摘完了。樹上怎么還會有李子呢?”
2.實踐
(1).聽故事,得結論。
蘇格拉底發明了一種著名的談話方式,叫“精神助產術”。蘇格拉底自稱自己一無所知,常常向別人請教問題。而當別人回答他的問題時,他卻對別人的答案進行反駁,逼迫對方不斷修正觀點,最終得出相對嚴謹的結論。而蘇格拉底認為最后形成的觀點是對方心中原本就有的,他只不過是通過提問的方式幫助對方明確而已。
比如,蘇格拉底想知道勇敢行為的共同點,就問著名的勇士拉凱斯,拉凱斯回答:勇敢,就是堅守崗位,與敵人戰斗。蘇格拉底舉出反例,在大海上,在疾病中,在貧圖中,也有人是勇敢的。就這樣,在不斷的辯駁中,拉凱新對勇敢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
聽完了故事,同學們說說,你從這個故事中獲得了關于寫作方面的什么啟示?
明確:在不斷質疑、反駁過程中,不斷反思,自己的觀點會越來越完善。
在證明某個觀點時,我們不妨假想一個“虛擬論敵”。這個“虛擬論敵”可能會對我們的論點舉出反例或從論點推出錯誤,也可能會質疑論據及隱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論證中存在的邏輯問題。在考慮怎樣抵御這些攻擊時,可以讓我們的論證更嚴謹。
(2)典例賞析,方法提煉。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奏也。
蘇洵先提出觀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但隨即考慮到反對方可能會提出的問題“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所以,趕緊補充論證“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這就是在論證過程中,故意提出反對意見,暴露漏洞,然后加以堵防,使論證更嚴謹,這就叫“預堵漏洞”。
對于虛擬論敵的觀點,我們可以有兩種態度,一種是完全駁斥,使原先的觀點得到強化;還有一種是部分接收,吸納合理的觀點,補充完善觀點。
(四)練習寫申論
“申”是申述,“論“是議論,“申論”,就是要求作者就特定的材料、事件或者問題進行陳述、說明、概括,并據以發表見解,闡述理由,推斷邏輯關系,簡而言之,就是“講道理”。申論一般用于考查觀察社會現象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
申論是隨著公務員錄用考試制度而出現、推行的一種新興文體。它能夠測查從事機關工作應當具備的基本能力的考試科目,主要測查報考者的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貫徹執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具有模擬公務員日常工作的功能。
高考評價體系的基本內涵是“一核四層四翼”,其中:“一核”為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四層”為考查內容,即“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四翼”為考查要求,即“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其中的“四翼”為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回答“怎么考”的問題。那么申論作為綜合性、應用性強的題型正是體現“一核四層四翼”這一內涵的題目。
統編教材帶來了教學理念和方式的巨大變革,由單篇教學走向群文閱讀、單元整合、整本書閱讀教學,促進了語文教學由淺表走向深度,注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整體提升。語文統編教材主編溫儒敏教授指出,高考命題也要考慮與教材的改革同步,涉及教材的內容可以少一點,但也應當有一定的比例。2023年高考正是體現了這一觀點,實現了教考銜接。
近幾年,高考無論是大作文還是微寫作方面,體裁上越發靈活,除了傳統的議論文之外,還出現了發言稿、倡議書、短評等應用文寫作,申論這一應用文作為一種思辨性、現實性強的文體,極有可能出現。所以在備考中要要引起大家的關注。
1.如何寫申論
申論,其實就是政論文,是議論文的一種,所以也要遵循議論文的寫作方式,也是要有論點,論據,論證。基本結構組成:引論→分析問題→論述解決問題→結尾。
常見典型結構----七段論:引論,引出主題(1-2段);分析問題,分析論證(3-4段);對策分析,論述對策(5-6段);結論,總結結尾(第7段)。
具體如下:
(1)標題。標題就是文章的題眼,一定要體現文章的內容。
(2)正文一律采用三段式: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①提出問題要簡明扼要,開門見山,一般都選用資料中提供的事實材料和理論材料來進行。
②分析問題要緊密結合材料,不能東拉西扯,要集中力量論述主要問題。論述時有詳有略,重點內容詳寫,次要內容略寫,但要兼顧好全局和局部的關系,既要看到正面情況又要注意到次要問題。分析問題還要按照由此及彼、由表象到本質、由微觀到宏觀、由特殊到一般的方式進行。
③解決問題的方案要有條理、有層次,涉及相關部門時方案要體現各司其職、各盡所能、互相合作的精神;解決方案要緊承分析問題的步驟,最好是前后對應。 解決方案既要有總體上的思路,也要列舉切實可行的手段或措施,使之既照顧到全局,又照顧到特殊情況,既解決主要問題,又控制次要問題,特別是杜絕新問題滋生。
④在分析問題和提出解決方案時,建議采用分條列項的方式,一目了然,或者使用段旨句,每一段的第一句話都概括表明本段的大意。總之,考生應當明白,無論從閱卷教師具體情況還是以機關工作作風來衡量,這種簡潔快速的作文方式都是值得提倡的。
⑤在解決問題時,我們還應考慮到政府對這些問題應該怎樣做,法律對這些問題應該怎樣制裁。
2.申論與作文的區別
申論與作文的相同之處:都根據題目規定來完成寫作任務;都考察應試者的寫作能力;都規定了寫作字數。
申論與作文考試也不完全相同:作文主要考察寫作能力;申論還兼考察分析概括能力。作文多是直接命題,指向鮮明;申論則通常是給定一組材料,需要提煉加工;作文的文體寬泛,申論則主要考察的議論文。
3.申論寫作中的“坑”
申論上常見的寫作問題有:1)結構編排不合理,行文層次的劃分、銜接缺少緊湊性;2)沒有深入理解申論的本質屬性--模擬行政,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夠妥當,且行文缺少理論支撐;3)語言表達不能夠凸顯行政文化嚴謹、規范的基本要求,偏于一般性的評論等等。
4.申論題型介紹
1)寫文章反映的問題或背景,分兩點或三點,或根據材料;
2)根據反映出的問題找到原因,要和上題一一對應;
3)根據上題原因提出相應對策,也要和原因順序一致(要提到貫徹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統籌全局,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等國家相關政策)。
5.備考策略
首先:標題中文眼要閃亮
(1)標題的命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