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2023-2024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古代詩歌閱讀知識清單(5)
來源:網絡整理 2024-12-25 20:15:31
(二)把握詩歌的情感內涵
1.詞語定情
找出“情語”,是最準確、快捷的路徑。這些“情語”有哪些呢?
(1)直接標明情感的詞語。如“喜”“愁”“悲”等字眼。
(2)表示情態、語氣的虛詞。如“但”“惟”“空”“又”等字眼,它們委婉地提示情感。
(3)描摹色彩、形態的詞,提示了情感內涵。如“黃”“紅”等暖色調詞,表明心情愉悅;“白”“藍”等冷色調詞,暗示心情傷感。不過,這些詞語所標明的樂景有時會反襯哀情。
(4)典故詞語暗示深刻復雜的情感。
(5)具有獨特意義的表明時間、地點的詞語。如時間詞:春(含生機或暮春傷春)、秋(常見悲秋)、西風(秋風,含愁情)、節日(向往團圓)、夜(夜不能寐,心事重重,有所思)。地點詞:塞外(建功立業或表明戰爭殘酷,環境艱苦)、他鄉(顛沛流離之苦)、遠離京城之地(仕途坎坷)。
2.借景察情
古詩內容,無非“情”“景”二字,借景抒情是古詩抒發感情最主要的方式,因此,借景察情應當成為學習古詩的基本功。
3.典故挖情
(1)積累古詩常用典故的出處與含義
例如“樓蘭”。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故“樓蘭”常代指邊境之敵。如王昌齡《從軍行》:“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又如李白《塞下曲》:“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2)把握古人用典的方式
①明用典與暗用典。明用典,即在詩中一眼就能看出來,如“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掌握暗用典,要靠自己的積累。如“起舞聞雞酒未醒”,如果有積累,就知道這里是暗用典,它用了祖逖聞雞起舞的典故。
②正用典與反用典。作者使用典故,有時與典故意一致,叫正用典,如辛棄疾使用“廉頗”的典故;有時與典故意相反,叫反用典,如王維《山居秋暝》尾聯“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原典故是“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這里反其意而用之,“王孫”偏要“留”下來。
(3)把握典中情要注意“兩面”情感
“一面”是作者對典故中的人、事的情感態度,“一面”是作者借此要表達的對現實、對自己的情感態度。
4.時空顯情
從時間上講,詩人的情感有過去、現在與將來的變化,如回憶過去,感到很美好;駐足現在,覺得傷感;展望將來(想象),充滿期待。讀詩要善于分出不同的時間段,找出不同的情感。像離別詩,一般分成離別時和離別后兩個時間段寫,離別時自然要痛苦,離別后自然是思念之苦、重逢之盼。從空間上講,空間不同,情感也就不同。如在家中,家人聚在一起,很溫暖;在外鄉的路上,頗有羈旅之苦。空間不同,實際上是不同景物對象的轉換,讀詩時如能抓住不同空間里不同的描寫對象,自然就能捕捉到因空間變化而產生的情感變化。
5.答題技巧
精準審題
(1)審答題范圍:局部(一句、一聯、一片等)/整體。內容越多,層級越大,情感要點越多。
(2)審答題要求:概括/分析。情感概括題可直接使用上題形式。情感分析題表述有兩種模式:
①分析+概括:先分析具體詩句,后概括出情感內涵。
②概括+分析:先概括出情感內涵,后分析具體詩句。
規范答題
(1)從內容上規范:分層作答,分對象作答(對自己/友人,國家/人生,歷史/朝廷,故鄉/自然等)。
(2)從表達上規范:使用情感術語。格式規范:情感=對(情感對象)+情由/情境+感情基調。
(3)從類型上規范:①情感變化型,表述為“由……(情感)”到“……(情感)”再到“……(情感)”。②情感矛盾統一型,表述為“既有……(情感),又有……(情感),這兩種看似矛盾的情感有機地統一于詩人的情緒中”,或者為“詩人表面上看是在表達……(情感),實質上是在表達……(情感)”。③情感豐富型。應多角度、多層面地挖掘情感,做到多點答題。④情感單一型。這類題題干上已經給出某種情感,只要求分析。對于這種“逆向分析”型,只要抓住詩中詞語,作多角度分析即可。
(三)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
1.理解句子含意
詩句是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由理解詩句到理解全篇才是讀懂詩歌之道。近幾年,高考命題加大了對詩句的考查力度,不再像過去那樣考查如何賞句,而是重在對詩句內容、觀點乃至與全篇的關聯的考查,而且由考查詩句的含意到考查詩句的觀點,由理解一句到理解兩句,考查越來越深入。對此,考生應高度重視。
篩選提取信息
2.準確提取與概括內容:
因為賞詩的前提在于懂詩,所以高考中有關“懂詩”的試題越來越多,而能夠提取或概括古詩的內容題居多,常見的提取方式如:“……表現在哪些方面/……的原因是什么。”這種題型實質上是在讀懂的基礎上再理解,再概括。
3.作答時注意:
(1)逐聯逐句地梳理、分層,根據題干準確提取信息內容。古詩的閱讀范圍很小,最多也就八、九句,要對全詩掃描、篩選,然后定點提取、概括,不可有遺漏。
(2)答題要特別聽從題干指令。如是概括,不要翻譯或描述,有的概括其實就是要求揣摩敘描的角度,找出這個角度并稍加概括即可。即使是分析,也應先概括,再分析。
(3)答題語言最好把關鍵詞“縫”進自己的答案,也可把這個關鍵詞轉譯一下。這類題有時要點很多,還要注意分點、多點提取與概括。為此,應注意對隱含內容的提取與概括。
(四)概括主旨
(1)知人論世。分析詩歌的內容、主旨時,要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主要思想傾向以及創作的主要風格來分析。
(2)梳理層次,抓住關鍵。古詩多卒章顯志,要多抓尾句、尾聯等關鍵句子,以此準確把握主旨。
(五)分析概括物象特征和情志
1.物象,就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寫對象。作者塑造物象是為了言志、言情、言心聲。物象與景物形象有所不同,從描寫對象上看,物象是詠物詩中的主體形象,而景物形象在其他詩中無主次之分;從作用上看,物象是作者用來寄托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景物形象在詩中主要是通過一幅畫面,渲染一種氣氛,從側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同一種事物,可以是事物形象,也可以是景物形象。如柳,在賀知章的《詠柳》中是事物形象,而在柳永的《雨霖鈴》中則是景物形象。
2.賞析詠物詩中的物象的方法和步驟,關鍵在于因物尋志,從物人一體的角度把握其特點。
3.人物形象
古詩中的人物形象有兩種:一是自我形象(主觀形象),即作者自己;二是他人形象(客觀形象),即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它是作者表情達意的寄托。每首詩都有自我形象,但不一定有他人形象。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點,要從四個關鍵處閱讀、思考:
(1)借助詩作,了解人物的基本情況。借助詩題、正文、注釋等信息,大致了解他是何人、有何事,為“解人”做鋪墊。
(2)抓住關鍵詞語,分析人物特征。即緊緊抓住詩中關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情、裝束等描寫語言,關注反映心情的詞語,借助環境描寫(包括時間、地點、天氣、周圍景物等),揣摩人物形象特點。
(3)結合技巧,歸結人物形象。即由詩歌人物多側面、多素描、多背影的特點,借助鋪墊、烘托、反襯等手法,歸結人物形象。
(4)聯系詩人處境,輔助理解人物。詩人在異地他鄉、羈旅途中、貶謫路上,也許有著一些牢騷和不滿,在其他處境中詩人的內心也許充滿正能量。選入高考的作品,大都體現了古代詩人的正面形象。聯系時,一定要將此處境兼顧到理解人物形象中去。
另外,要關注分析概括兩類人物形象的“大同小異”。
“大同”指的是上面四種方法。“小異”指的是分析概括詩中人物形象(客觀人物形象),更多要借助其自身的描寫;而分析概括詩人自我形象(作者),還要借助詩人的生平經歷、寫作背景及緣由等外部因素。
5.注意:
抓住語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與內在情志。
(1)抓住描寫事物特征的“情狀語”,如《苦筍》首聯中的“明”“白”。
(2)抓住能夠由外在形狀體現出的具有內在精神的“情狀語”,如《苦筍》頷聯中的“苦節”。
(3)抓住詩歌中連接物與人的雙關語,如《苦筍》一詩中的“苦節”“戰風雨”。
知人論世,結合背景或作者的閱歷作答。
很多詩歌作品有著較深的時代背景,作者情感的抒發與其閱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在鑒賞物象時,還要結合作者的處境及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的物象的意義。
6.注意托物言志與借景抒情的區別。
(1)“物”與“景”的區別:托物言志常常借助某物的一些特性,但此“物”非“景”,詠物不是寫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風景,而不是某種物品。
(2)“志”與“情”的區別:“志”可以指志向、情操、愛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則指熱愛、憎惡、贊美、快樂、悲傷等感情。
(六)意象“三考”:
一是找意象。意象大都是一個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如果詩中描述為主謂式或動賓式,則轉化為名詞結構,如“柳細花紅”,可轉換為“細柳”“紅花”。
二是析內涵。分析意象內涵要注意以下幾點:
(1)找出描寫意象的動詞、形容詞。動詞要從動態感、形象感、包孕性上去體味。形容詞要抓住形容描摹的聲、形、色、味等去體味。
(2)抓住“意”“象”契合點,由外在特征入手,挖掘其內在品質及獨有情味。
(3)注意其共性與個性。
意象的形成,是歷史文化積淀的產物,受到民族文化與民族心理的規定與制約,具有一定的約定俗成性,即意象的共性。如“柳”寓“惜別懷遠”之意。
在把握意象的時候,既要了解意象的共性,又要喚醒個人的生活底蘊、人生閱歷,深入分析詩歌意境,以便了解意象在詩歌中的寓意,即意象的個性。如賀知章《詠柳》中的“柳”就是一種個性,它表現的不是“惜別懷遠”,而是爛漫的春光。
三是說作用。說作用要注意以下角度:①渲染氣氛,奠定基調,營造意境;②創設情境,提供背景;③表情達意,感發興寄;④襯托人物,鋪墊蓄勢;⑤襯托對比其他意象;⑥貫穿全詩,成為線索。
分析意境特點
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景象(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方面,由景與景、景與人、景與情構成,情景交融。
意境,就是詩(某幾句詩)中所有意象的“總和”。意境的范圍比較大,通常指整首詩、幾句詩,或一句詩所營造的境界;而意象是構成詩歌意境的具體的、細小的單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構成這個建筑的一些磚石。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些事物就是詩中的意象,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彌漫著陰冷氣氛和灰暗色彩的悲涼意境。意象是具體的事物;意境是具體的事物組成的整體環境和感情的結合,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