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2023-2024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古代詩歌閱讀知識清單(4)
來源:網絡整理 2024-12-25 20:15:31
3.空白:一作“空山”。《列子·湯問》:“秦青撫節悲歌,響遏行云”。此句言山中的行云因聽到李憑彈奏的箜篌聲而凝定不動了。
4.江娥:一作“湘娥”。李衎《竹譜詳錄》卷六:“淚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異記》云:‘舜南巡,葬于蒼梧,堯二女娥皇、女英淚下沾竹,文悉為之斑。’一名湘妃竹。”素女:傳說中的神女。《漢書·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這句說樂聲使江娥、素女都感動了。
5.中國:即國之中央,意謂在京城。
6.昆山玉碎鳳凰叫:昆侖玉碎,形容樂音清脆。昆山,即昆侖山。鳳凰叫,形容樂音和緩。
7.芙蓉泣露、香蘭笑:形容樂聲時而低回,時而輕快。
8.十二門:長安城東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門,共十二門,故言。這句是說清冷的樂聲使人覺得長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
9.二十三絲:《通典》卷一百四十四:“豎箜篌,胡樂也,漢靈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三弦。豎抱于懷中,用兩手齊奏,俗謂之擘箜篌。”“紫皇”:道教稱天上最尊的神為“紫皇”。這里用來指皇帝。女媧:中華上古之神,人首蛇身,為伏羲之妹,風姓。《淮南子·覽冥訓》和《列子·湯問》載有女媧煉五色石補天故事。
10.石破天驚逗秋雨:補天的五色石(被樂音)震破,引來了一場秋雨。逗,引。
11.坤山:一作“神山”。神嫗(yù):《搜神記》卷四:“永嘉中,有神現兗州,自稱樊道基。有嫗號成夫人。夫人好音樂,能彈箜篌,聞人弦歌,輒便起舞。”所謂“神嫗”,疑用此典。從這句以下寫李憑在夢中將他的絕藝教給神仙,驚動了仙界。
12.老魚跳波:魚隨著樂聲跳躍。源自《列子·湯問》:“瓠巴鼓琴而鳥舞魚躍。”
13.吳質:即吳剛。《酉陽雜俎》卷一:“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
14.露腳:露珠下滴的形象說法。寒兔:指秋月,傳說月中有玉兔,故稱。
《錦瑟》
(一)寫作特色
明確 ①抒情含蓄。中間兩聯追懷往昔,并沒有指實年月日期和涉及具體的人事內容,而是化用了四個典故,營造出“莊生夢蝶”、“杜鵑傷春”、“明珠落淚”、“良玉生煙”四個靜謐、清麗、迷離而含帶凄傷的畫面,以象征自己的遭際,寓托自己的心境,從而讓讀者去揣測、體認寄寓其中的心情意緒,去尋味、把握隱伏其下的情感內涵。情感內容雖隱約不明,感傷情調卻明顯無疑。
②意境朦朧。此詩營造的四個畫面,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清麗、靜謐,而又如夢似幻,似霧中看花,水中望月。“莊生”句本就是描繪夢境,“望帝”句則是一個近似神話的虛幻傳說,頸聯兩句雖有日月映照,但同時有煙霧彌漫、水汽蒸騰。畫面的虛幻迷離,抒情的含蓄婉約,典故、象征、暗喻手法的兼舉并用,使詩呈現出一種隱約朦朧、云裹霧障的意境。
(二)本詩主旨
觀點一:自傷身世。錦瑟呀,你為什么偏偏是五十根琴弦呢?聆錦瑟繁弦的一音一節,都讓我回憶起已逝的美好年華。音繁而緒亂,悵惘以難言。我曾像莊周夢蝶一樣,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最終只能像望帝那樣,把自己無限的悲感和難言的冤憤,托付給送春歸去帶著凄音的杜鵑。我身世悲涼,像皎月落于滄海之間,明珠浴于淚波之界;我理想破滅,如藍田山日光煦照,化山中美玉為氣煙。如此情懷,豈待今朝回憶始知無窮的悵恨?早在當時我已感到不勝惆悵。
觀點二: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一晃年已半百,回首當年,一言難盡,感慨萬千。因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極深,真覺得此身為虛,而夢境才是真實的,即使杜鵑啼血也難表達我的相思之苦。明月生于滄海的時候,我的淚水如珠,藍田玉山之上,那玉煙縷縷升騰,何嘗不是從我心中飄出?我痛苦的相思,何須等到今日才有,就在我傾心于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經感到惘然若失了。
《書憤》
(一)寫作特色
①用典:塞上長城、出師一表。效果:委婉間接、言簡意賅。
②借古諷今:尾聯高度贊揚諸葛亮,實則對南宋朝廷偏安于江南、偷安一時的諷刺,抒發了詩人極大的憤慨。
③對比:氣如山、鬢先斑;塞上長城、空自許
④列錦: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⑤虛實結合:頸聯上句“塞上長城”寫理想,氣勢雄偉,意境高遠,從大遠處落筆,是虛寫;下句“鏡中衰鬢”寫現實,感情沉郁,格調凝重,從細處近處用墨,是實寫。在虛實的映襯中,加重了詩歌雄壯悲憤的基調。
⑥比喻:氣如山,指收復失地的豪情壯志有如山岳。
(二)本詩主旨
這首詩借北望中原,回顧了陸游青年時的凌云壯志和火熱的戰斗生活。抒發了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虛度年華的滿腔激憤。沉雄渾厚,感慨蒼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嘆。被稱為是陸游“一生愛國熱情的藝術概括”。
四、詩詞知識總結與答題技巧
(一)讀懂古詩詞
1.讀標題,挖信息
標題,通常是詩歌內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載體,是解讀詩歌的第一把鑰匙。其蘊含的信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