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2023-2024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文學類文本閱讀知識清單(一)(4)
來源:網絡整理 2024-12-25 19:56:22
《黨費》
1.作者簡介
王愿堅(1929—1991),山東諸城人,作家,電影編劇。1944年到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工作,1945 年參加八路軍,解放戰爭時,任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報社編輯和記者,解放后歷任《解放軍文藝》編輯、八一電影制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等職。主要作品有《黨費》《糧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勞動者》《三人行》《后代》等;1974年與陸柱國創作了著名的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
2.相關背景
王愿堅的侄子、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王偉,是在中學課本上第一次讀到《黨費》的。他透露,黃新這個形象的原型,其實是王愿堅的大姐王辯。1917 年,王辯到濟南讀書,隨后在“五四”新潮流的影響下,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思想更為開放。1924年秋,她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山東最早的女共產黨員之一。
“王辯曾化名黃秀珍,從事黨的工作,因此《黨費》的主人公也姓黃,黃新的身上有不少我大姑的影子。”在王偉看來,《黨費》中的黃新,就是那個年代共產黨員的形象,對黨極其忠誠。“大姑也確實從事過多年的地下工作,其實她的經歷比小說中的黃新更精彩。”
1925年11月,王辯受黨組織的委派,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7年她回國后,曾經被捕,在獄中掩護了組織,保護了同志,健康卻也因此遭受損害。王偉回憶,新中國成立后,有關部門曾希望大姑出任高級干部,但她坦陳自己的身體狀況不足以承擔如此重要的工作,主動要求前往北京圖書館,在俄文編輯室工作。
第四單元
《玩偶之家(節選)》
1.作者簡介
易卜生是歐洲近代現實主義戲劇的杰出代表。他1828年出生于挪威南部希恩鎮,八歲時遭遇父親破產的變故,并因此失去了在好學校上學并升入大學的機會。易卜生十六歲時離開家庭外出闖蕩,一邊當學徒工,一邊閱讀寫作。易卜生二十三歲起在劇院工作,一度擔任挪威劇院導演。1864年起,易卜生先后旅居意大利、德國等地,在異鄉創作了一生中最為重要的四部劇作:《社會支柱》《玩偶之家》《人民公敵》《群鬼》。1891年,易卜生以知名作家的身份回到挪威,長期臥病后于1906年5月23日去世。挪威議會和各界人士為他舉行了國葬。
易卜生(1828—1906)挪威偉大的劇作家,享有“現代戲劇之父”的美譽。
他一生的創作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早期(1850—1868)浪漫主義歷史劇:過渡作品哲理劇《布朗德》《培爾金特》。
中期(1868—1891)現實主義“社會問題劇”:《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敵》。
后期(1891—1906)象征主義心理劇:《建筑師》《小艾友夫》《我們死人醒來的時候》等。
2.文學常識
戲 劇
(1)概念:戲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舞臺藝術,她借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手段塑造舞臺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現實生活。
(2)種類:按照不同的標準,戲劇可以分為不同種類:
按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分為話劇(如《雷雨)、歌劇(如《白毛女》)、舞劇(如《紅色娘子軍》) ;
按劇情繁簡和結構分為獨幕劇(《三塊錢國幣》)、多幕劇(如《雷雨》) ;
按題材所反映的時代分為歷史劇(如《屈原》) 、現代劇(如《雷雨》) ;
按矛盾沖突的性質分為悲劇(如《屈原》) 、喜劇 (如《威尼斯商人》) 、正劇 (如《白毛女》)。
(3)三要素:舞臺說明、戲劇沖突、人物臺詞
3.背景介紹
《玩偶之家》的背后有一個真實的故事。易卜生的朋友芳拉·基勒是一個乖巧、一切聽從丈夫分配的家庭主婦,丈夫非常愛她,他們的婚姻初期是美滿幸福的。但是好景不長,一場災難降臨在他們身上。她的丈夫基勒得了嚴重的肺結核。芳拉決定為了丈夫冒一次險。她找最好的醫生給丈夫醫治,然后瞞著丈夫向放債人借了一大筆錢,而且這一大筆錢是靠偽造父親的簽字才借來的。在芳拉的細心照料下,基勒的病情基本穩定。后來,基勒知道芳拉是靠偽造父親的簽字借債給他治病,大動肝火,譴責芳拉的所作所為毀掉了他的名譽和升遷,毀了他的前途。芳拉受不了丈夫的無情對待,因打擊過大而發瘋了,基勒也和她離了婚。就這樣,一個原本幸福美滿的家庭解散了,一對恩愛的夫妻分開了。
三.內容回顧與藝術特色
選擇性必修上
第三單元
大衛·科波菲爾(節選)
1.主題思想
本文通過大衛·科波菲爾的眼睛寫出了十九世紀英國底層的社會生活,寫出了周圍的人和事對他成長的影響,表達了作者對人世間寬厚、善良、仁愛等美德的贊美,也蘊含著對當時社會的批判。
2.文章結構
序幕(1-5段):“我”來到謀得斯通-格林比貨行當童工
開端(6-23段):米考伯先生邀請“我”做他的房客
發展(24-44段):米考伯一家被人催債,靠典當度日
高潮(45-51段):米考伯一家入住監獄
結局(52-54段):“我”有了新的住所,米考伯先生度過最危急的關頭
3.藝術特色
①立足平凡,敘寫生活。
文章不以曲折生動的故事結構取勝,只是如實地去敘寫生活,融合著濃厚的抒情氣息。就在一些日常的平凡事件的絮談中,讀者逐漸結識了作品中的人物,他們的命運令讀者牽腸掛肚。具體生動的世態風情、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顯示了作者描繪生活的天才。他特別擅長通過音容笑貌、言談舉止、服飾裝束、習慣好惡,甚至某些怪癖,寫出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物。如作者寫到米考伯“他的衣服破舊,但裝了條頗為神氣的襯衣硬領”,表現了米考伯愛慕虛榮的特點。
②幽默風趣,溫和諷刺。
巧妙的漫畫手法,夸張、詼諧,處處妙趣橫生,引人入勝。文章以善意的揶揄,表現普通人的命運或性格的某個方面,洋溢著作者對他們的愛護之情,其中又往往包含著一種凄楚的哀感,仿佛含著眼淚在微笑,它很自然地引起讀者的同情和會心的微笑。幽默和溫和的諷刺構成一種悲喜劇的色彩。在作者塑造的米考伯這個生動逼真、窮困潦倒的人身上,矛盾的因素被奇怪地集中了:一方面,他因債務而被債主逼入絕境;另一方面,他又總是充滿了自信。狄更斯用不同的方式描繪了米考伯先生的自信一他華麗的辭藻、浮夸的正式用語,他所謂的說法、夸張的姿勢以及他屈尊俯就的方式都使得這種自信效果倍增。無論何時何地,他總喜歡充滿自信地走路,這些特征描述了米考伯先生這樣一位喜劇人物,一個處于荒涼中而仍然保持人格尊嚴的人。
復活(節選)
1.主題思想
本文講述了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法庭會審后鼓起勇氣面對曾被自己深深傷害的瑪絲洛娃,懺悔當年的罪惡、祈求寬恕的過程,寫出了主人公邁出了“復活”的第一步,寄寓著作者的人性理想。
2.文章結構
開端(1-21段):聶赫留朵夫到監獄探望瑪絲洛娃。
發展(22-43段):二人交談,聶赫留朵夫請求瑪絲洛娃的原諒,但被拒絕。
高潮(44-58段):瑪絲洛娃經過激烈的心理活動后,決定利用這個男人弄到些好處。
結局(59-78段):聶赫留朵夫決定在精神上喚醒瑪絲洛娃,使她恢復本性。
3.藝術特色
真實的心理描寫:指對人物內心的思想情感活動進行描寫。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心理描寫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等。
(1)獨白法。“天哪!你幫助我,教教我該怎么辦!”。“對,我在做我該做的事,我在認罪。”
(2)對話法。“這個女人已經無可救藥了。”魔鬼說,“你只會把石頭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
(3)全能法。(60)昨晚迷惑聶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說話,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該怎樣行動,卻讓他去考慮他的行動會有什么后果,怎樣才能對他有利。
不過,他同時又感到,他的心靈里此刻正要完成一種極其重大的變化,他的精神世界這會兒仿佛擱在不穩定的天平上……(62)
* 老人與海(節選)
1.主題思想
人與現實的不屈抗爭
在圣地亞哥的身上,凝聚著一種特殊的人格魅力。當他認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是出海捕魚時,他孤身一人駕駛著小船,在三個月的毫無收獲中不屈堅守。憑借著這樣的執著,捍衛著自己的尊嚴和人格。因此,為了戰勝大馬林魚,也為了戰勝這片神圣的海洋,圣地亞哥說:“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怒能被打敗。”而從這一句話中,不難看出,海明威將個人的價值和自身的價值相互融合在一起,體現出了人格的無限崇高。
序幕(第1-2段):介紹馬孔多鎮的變化及主要的人物。
開端(第3-6段):麗貝卡到來。
發展(第7段):交代麗貝卡的惡習,以及家里人幫助她改掉惡習的經過。
高潮(第8-12段):“失眠癥”襲來,布恩迪亞家族感染,并擴散向整個村子。
結局(第13-14段):應對“失眠癥”的措施及影響。
3.藝術特色
(1)“魔幻性”帶有濃厚的本土色彩。所謂本土色彩,是指拉丁美洲土著的傳統文化和傳統觀念。印第安人的神話傳說、神靈崇拜以及他們對生與死、夢幻與現實等問題的看法,都是這種魔幻的源泉。
(2)荒誕、夸張的描寫展現拉丁美洲的“神奇現實”。在魔幻現實主義作家的創作中,為了展現拉丁美洲的“神奇現實”,作家充分發揮想象,置現實于神話氛圍中,抓住事物的特征加以夸張、渲染,增強了作品藝術感染力。比如,在麗貝卡要來馬孔多之前,奧雷里亞諾的預言,“‘我不知道是誰,’他堅持道,‘但不管是誰,人已經在路上了’
(3)象征手法顯示作者對歷史的反思。馬孔多居民患上失眠癥,之后開始失憶。為了生活,他們不得把日常用品貼上標簽注明用途。人們忘記了曾經發生的事情,忘記了馬孔多的過去和現在。作者對失憶的描寫,表現出馬孔多在文明洪流面前受到了巨大沖擊,包含了作者對哥倫比亞以及拉丁美洲歷史的反思。
選擇性必修中
第二單元
《記念劉和珍君》
1.主題思想
通過對劉和珍生平事跡和遇難經過的敘述,歌頌愛國青年追求真理、反抗強暴的大無畏精神,抨擊反對軍閥屠殺人民的兇殘卑劣和走狗文人造謠中傷的陰險無恥,激勵人們吸取教訓,奮起斗爭。
2.文章結構
第一、二節交代寫作緣起。
第三、四、五節集中寫了紀念劉和珍。
第六、七節揭示這次事件的教訓和意義。
3.藝術特色
1、本文既要抨擊敵人,歌頌烈士,又要激勵世人;既要回憶烈士的事跡,又要評述徒手請愿,更要揭露敵人,粉碎讕言;無論涉及哪方面,魯迅的一腔悲憤都形諸筆墨。以單一的表達方式是難以勝任的。
2、本文綜合運用了記敘、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各有側重。第一層次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第二層次以議論為主,兼有記敘;第三層次以抒情為主,兼有議論。且無論記敘或議論都有強烈的抒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