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2023-2024學年高一語文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名語言文字運用(二)
來源:網絡整理 2024-12-23 19:42:21
統編版2023-2024學年高一語文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名語言文字運用(二)
借代的種類:
①特征代本體:大胡子兇神惡煞地吼叫著。
②材料代本體:本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③標志代本體:誰料到竟會落在“三道頭”(反動巡捕)之類的手里呢,這豈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我們要多讀點魯迅。
⑤綽號代本人:“蘆柴棒”,去燒火!
⑥專名代泛稱: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⑦具體代抽象: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⑧部分代整體: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借代與借喻的區別: 借代的本體與借體之間有實在的關系, 一般地說,這種關系還是相當密切的。借喻的本體與喻體是本質不同的事物, 人們不過根據它們之間具有的相似點, 通過聯想把它們聯系起來。
四、夸張
為了突出事物的某種本質特征,通過想象,對事物的某些方面進行著意夸大或縮小的描述,這種修辭手法叫做夸張。 夸張的作用主要是可以深刻、生動地揭示事物的本質,增強語言的感染力,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夸張可分為兩類、三種形式,即“普通”類和“超前”類,普通類又可分為夸大和縮小兩種形。
1. 夸大 :對事物的形象、性質、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擴大。例如:
突然,在我們頭頂五、六丈的上空,發出一聲可怕的霹靂,閃電象利劍一樣直插下來,天空被徹底砍裂了,震碎了! (葉蔚林《在沒有航標的河流上》)
2. 縮小:對事物形象、性質、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縮小。例如:
①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樣的藍,幾乎透明似的,月亮離山頂,似乎不過幾尺…… (茅盾《風景談》)
②會議室里靜得連一根針落地都能聽得到。 (孫蘊英《疾風落葉》)
3. 超前:從時間上進行夸張, 把本來后出現的事物說成在先出現的事物之前, 或者說成兩者同時出現,即在時間上總是把后出現的事物搶前一步。例如:
請字兒未曾聲, 去字兒連忙答應,早飛去鶯鶯跟前,姐姐呼之,諾諾連聲。 (王實甫《西廂記》)
五、對偶
用一對結構相同或相似、字數相等或基本相等的語句來表達一個內容相對稱的意思, 這樣的修辭手法, 叫做對偶。對偶的句式看起來形式整齊,結構美觀均稱;讀起來節奏鮮明,音韻和諧,瑯瑯上口,便于記誦;詞句凝練,表現力強,能夠把相差事物間的關系表現得集中鮮明,使對立事物的對比強烈,褒貶分明。
六、排比
用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一連串詞語,把相似或相關的內容表達出來,這樣的修辭手法,叫做排比。排比包括句子內部成分排比和分句排比兩種。運用排比,能加強語氣。排比用于敘事,語意暢達,層次清楚;用于抒情,節奏和諧,顯得感情洋溢;用于說理,條理分明,適合詳盡的論述。例如:
①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朱自清《春》)
②我常常想:人們為什么在一年四季中,特意選擇秋天來結婚呢?春天,正是播種的時候,太忙了; 夏天,烈日當空,太熱了;冬天,縮手縮腳,太冷了。只有冷熱相間的秋天最理想。(譚士珍《秋歌》)
七、設問
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確定答案, 這種修辭方式叫做設問。運用設問,能引人注意, 啟發思考;有助于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例如:
①什么是路? 就是從沒有路的地方踏出來的,從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魯迅《生命的路》)
②誰是最可愛的人呢? 我們的戰士,我感覺他們是最可愛的人。(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
八、反問
從反面提問,答案就在問題中,這種運用疑問的語氣來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和強烈的感情的修 辭手法叫做反問。 反問也叫激問、反詰、詰問。運用反問,可以起到加強語氣和發人深思的作用。
九、反復
根據表達的需要,重復使用同一語句,這樣的修辭手法,叫做反復。運用反復修辭手法,能突出思想感情,突出主題,增添旋律美,加強節奏感。反復有兩種形式:
1.連續反復:
2.隔離反復:是把相同的語句隔離開來使用, 中間插進了一些別的語句。例如:
敵人把你的城鎮變成了廢墟,〈你沒有哭〉;敵人把你的國家燒成了灰, 〈你沒有哭〉;敵人殺死了你的親人,〈你沒有哭〉;敵人把你綁在大樹上, 燒你,烤你,烤你,〈你沒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斷的硬弓, 一座燒不毀的金剛!(《依依惜別的深情》)
十、頂真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開頭,首尾相連兩次以上, 使鄰近接的語句或片斷或章節傳下接,首尾蟬聯, 這種修辭手法,叫做頂真,又叫頂針或聯珠。運用頂真修辭手法, 不但使句子結構整齊,語氣貫通,而且突出事物之間環環相扣的有機聯系。例如:
①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處處〈長隨君〉。〈長隨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隨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羅衣,白云堪臥君早歸。(李白《白云歌》)
②他比先前并沒有什么大改變, 單是老了些,但也還未留胡子, 一見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說我“胖了” 〉,〈說我“胖了”〉之后即大罵其新黨。(《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