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
來源:網絡整理 2024-12-21 22:13:27
一、了解俄國國內戰爭后蘇維埃政權面臨的形勢,認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⑴背景:十月革命勝利后,英、法、美、日等國武裝干涉;
國內戰爭爆發,蘇俄面臨嚴峻的政治、經濟形勢
⑵內容:農業---余糧征集制
工業---工業國有化
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貿易,由國家集中分配
社會勞動---強制勞動
⑶評價:①積極---在戰時特殊情況下,最大限度集中全國人力物力財力,保證了軍事上的勝利。
②消極---許多措施超出了戰時需要,戰后進一步加強,因蘇維埃共產黨幻想以此直接過渡到純粹的社會主義經濟形式。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帶來的弊端日益顯現,引起人民不滿。
2、 新經濟政策
⑴背景:①國內戰爭勝利后,蘇維埃亟需恢復遭到戰爭破壞的經濟,
②農民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不滿與日俱增,頻繁發生暴動。
國家也沒有能力直接領導和組織所有企業的生產。
⑵內容:農業---糧食稅
工業---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經營的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恢復私人小企業。
商品流通---允許自由貿易
⑶意義:①表明蘇維埃共產黨放棄了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而探索出了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之上,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
②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二、列舉“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現,認識其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1、斯大林體制確立:20世紀30年代中期
2、表現:單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計劃經濟;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
3、評價
(1)積極影響:使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1940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2)消極影響:①片面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
②由于忽視消費品生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
③國家為了積累資金,從農民身上拿走的東西太多,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
④長期僵化的執行計劃指令,壓抑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越來越阻礙蘇聯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4、經驗教訓:①制定政策時一定要堅持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原則;
②要從國情出發,農、輕、重按適當比例平衡發展。
三、概述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基本歷程,認識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
1、赫魯曉夫改革
⑴內容:農業領域自留地,開荒,種玉米;工業領域權力下放,承認企業和個人利益
⑵評價:積極--------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消極---結果失敗---根本原因:局部調整,沒有改變計劃經濟體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⑴內容:工業領域運用價值規律;農業領域擴大農場自主權
⑵評價:結果失敗---根本原因:沒有改變計劃經濟體制
3、戈爾巴喬夫改革根本性變革
⑴內容:經濟領域——進行根本性變革,承認企業是獨立生產者,允許個體經濟
政治體制改革-
⑵結果:1991年,蘇聯解體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高考預測、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