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創新思維成果的生態檢驗
來源:網絡整理 2024-12-12 08:40:03
創新思維成果的生態檢驗
創造性思維在取得一定成果后,可能產生了新的設想,思路或有形的產品,對這些成果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冷靜的思維,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和科學論證,特別是必要的生態檢驗,否則,造福人類的發明與創新很可能禍及自然,進而殃及“池魚”——人類。
上世紀中葉,針對全球糧食生產中的蟲害,人們發明而且大量的使用了農藥“六六六”和“DDT”,解決了長期以來令人防不勝防的蟲災,使糧食產量得到了跨越性的提高,解決了數億人的吃飯問題。“六六六”和“DDT”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珊髞砣藗儼l現,這兩種農藥可以被植物所吸收和殘留,并通過地下水、植物參與到植物、動物、人的食物鏈當中,直接對人體構成了傷害,所以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各國紛紛停止生產、使用這種高毒、高殘留性的農藥。
兩種農藥的使用,并非能用“錯”或“對”來下一個簡單的結論。一項發明和創新,必須經過生態檢驗,否則,就不能推廣使用。
自1760年西方工業化開始至今,人類使用化石燃料排放出大量的CO2、CH4、N2O、H2O,東南亞的稻田和歐洲的反芻動物也釋放出大量的CH4,形成的溫室效應已使全球變暖,尤為值得玩味的是,人們發現,上世紀使用的制冷劑氟里昂對臭氧層具有破壞作用,而立即停止使用,但替代品HFCS、PHCS、SF6的使用,雖然保護了臭氧層,卻對全球升溫做出了“貢獻”。世界氣象峰會的專家已經議定,全球排污超標的國家要承擔義務。我國入世前,排污指標也同時入世,但到2014年我國將面臨更加嚴格的排污指標,否則就要承擔義務,屆時我們的工業、農業、經濟結構、政治環境等將要接受嚴峻的挑戰。
風行全球的塑料包裝袋,已被世人稱為二十世紀最糟糕的發明,如今,“白色垃圾”、“白色污染”都是它的代名詞,在任何一個角落里都有它的存在,其降解年限之長!著實令人頭疼。
一次性木筷的迅猛普及和大量使用,相信每個人都會算出人們一天“吃”掉了多少森林,這些森林需要經過多少年才能形成,而僅此毀掉的森林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又需多少年才能恢復?
面對有限的土地資源,人類的創造性思維又一次活躍和高度的不冷靜,熱衷于圍海造地、填沼造地,豈不知這些幼稚的思維和行動,正演繹著破壞生態平衡的悲劇,重創著地球用來呼吸的肺部——濕地。
種種天真的思維沖動,愚不可及的行為,沒經過長時間的生態驗證,得到了多少報復:今天的“厄爾尼諾”現象、“圣嬰”現象、全球變暖、“赤潮”現象、洪水泛濫、臭氧層空洞,已加劇到成為災難的程度;登革熱、非典等新的瘟疫不斷出現,其病因至今不明。慘痛的教訓使人們認識到:地球的生態平衡是上億年進化的結果,人類只能適應自然、順應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是違反自然規律的倒行逆施。
上世紀末,內蒙的合資羊絨集團,成倍的繁殖山羊,其數量遠遠大于內蒙古牧區食草動物的承載量,山羊不僅吃草,而且吃草根,使得牧區草場形成不可逆的災難性的退化,植被變成了裸露的土地,加劇了沙塵暴的強度和土地沙漠化的速度,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短視的當前利益正在以犧牲長遠的生態利益為代價,對生態和資源進行掠奪性的“透支”。
國人針對沙漠化、沙塵暴、洪災等猶恐之而不及,好在已知這是墾荒毀林、濫牧毀草,使農牧交錯帶降為草原自然帶,進而退化成沙漠的一種惡果,啟動了若干年的“三北防護林”工程,針對沙漠的圍攻則是一項重大發明和舉措,可按照地理學的自然規律,處在什么樣的自然帶上,就有什么樣的降水和溫度,就只能生長什么樣的植被,這是人類所不能改變的,既然已將農牧交錯帶降為典型的草原自然帶,“三北防護林”所起的作用,跟當初的設計目標大不相同,似乎改稱為“三北防護草原帶”更為妥當。目前,“三北防護林”的樹種單調,且不是經過自然選擇優勝劣汰生存下來的,沒有原生林那樣的喬、灌、藤、草兼備的植物體系和以植物為基礎的自我平衡、相互維系的食物鏈,對外界的擾動和防范能力很差,在干旱、火災、病蟲害、酸雨面前不堪一擊,物種稀少,缺乏生物的多樣性,以至食物鏈常常像觸動了“多米諾骨牌”一樣,形成不可控制的、毀滅性的崩潰,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平衡,像一個永遠也養不大的“孩子”,不能獨自經受“風雨”,這樣的人工林不能形成草長鶯飛、物竟天擇、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欣欣向榮,根本無法替代原生林的生態優勢。美國生物圈二號的失敗和埃及阿斯旺大壩的得不償失,應當給我們以警示。
從高毒農藥、毀林開荒、填海造田,到退耕還林、有機食品上看,畢竟人類已認識到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地位了,這是一次高度的自我反醒,但補救的措施是否合理,君不見,經人工飼養的肉食性野生動物,以無“野性”可言,放回自然后,反被一群野生草食動物追趕的狂奔亂逃,啼笑皆非之余,令人心酸,它的生存本領哪去了,它還能在自然生態的食物鏈中起相應的作用嗎,是否值得“善良的”我們扼腕沉思……
人類最近對各種動物成功克隆,預計能造福人類于無限,可克隆出的動物人能吃否,吃了以后會怎樣,對此問題人類已清醒、謹慎得多。專家已提醒,克隆動物能否食用,還需要經過時間的檢驗。
三峽水利工程,經過三十幾年的論證后才動工修建,而且工程對環境、生態的影響從動工之日起,就開始監測、分析、論證,但現在才發現,長江水域中有一種魚,在急流中才能存活這一簡單的問題,卻根本無法解決。
發明和創新成果的普及,除經過嚴密的科學論證之外,還要經過長時間的生態性檢驗,大腦中時刻不忘“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否則,當副效應出現后,人們不能進行及時、有效的扼止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時,局面不堪收拾,只得任其泛濫,將是整個人類都目不忍睹和為之痛心的。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