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教案八
來源:網絡整理 2024-12-08 21:37:07
高三這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考網陸續的整理了一些全國各省市優秀教案供廣大考生參考。
本章安排6課時,每節安排1課時。
一、能源
本節教學,應抓住能源、常規能源、新能源三個概念和常規能源不能滿足當今人類社會進步的需求,這一問題展開。教學方式方法可采用閱讀、討論并配合講授進行。課堂教學結構參見下面的方框圖。
二、原子核的組成
1.放射性現象
首先向學生介紹科學家在探索原子核的組成的過程中,曾經通過實驗研究放射性元素放出的射線究竟是什么?接著介紹課本圖14-4的裝置以及實驗中所看到的現象,進而介紹課本上所講述的α射線、β射線、γ射線的性質。
簡單介紹由于γ射線穿透物質的本領很強,因此在工農業生產以及醫療方面都有一些應用。
讓學生知道過量的射線照射對人體有傷害,在利用放射線時應注意射線的防護,以及防止放射性物質泄漏,造成對環境的污染。
2.原子核的組成
這里用講授的方法,在分析課本圖實驗的基礎上,使學生知道放射現象告訴我們,小小的原子核也有內部結構,因為放射性元素放出的三種射線只可能是從原子核里放出來的。
關于原子核的組成,主要使學生知道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質子帶正電荷,電量跟電子電荷相等,質子的質量大約是電子的1836倍。中子不帶電,質量跟質子的質量幾乎相同。
接著按照課本圖的示意圖,向學生介紹結構比較簡單的氫、氦、鋰、鈹的原子和原子核的結構,使學生對原子和原子核的組成有一個比較具體的了解。
三、核能
本節教學應以講授為主。由于核能、裂變、聚變、鏈式反應、核反應堆等概念均涉及到核反應知識,而學生頭腦里,這部分知識是一個空白,所以,講授過程中要貫徹通俗性原則,不引深,不拔高,盡可能地采取恰當的比喻來幫助學生理解這些知識。
例如,教材中對裂變作了一個比喻,好比用火柴點燃木材,木材燃燒放出能量。這一比喻,不僅使學生對裂變形成初步認識,而且對認識鏈式反應也有幫助。
聚變學生更難認識。這里建議用濃硫酸與水結合釋放熱量的例子來比喻,可能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總之,本節課教學應達到三個目的。一是讓學生知道核能、裂變、聚變、鏈式反應的基本意思;二是讓學生知道原子內部儲藏了巨大的能量;三是知道世界各國包括我國在內,正在加強研究開發和利用核能,并取得了可喜的進展,激發學生去想象人類開發利用核能的美好前景。
四、核電站
本節教學要扣住兩個環節,一是核電站的工作原理;一是核電站的特點或優越性。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對核電站有初步的認識。第一環節,核電站的原理介紹,教師要充分應用掛圖、模型,有條件的.學校可放映核電站的幻燈片、錄像片或電影片配合教學,使學生明白核電站是怎樣將核能轉化為內能,再把內能轉化為電能的。第二環節,組織好學生閱讀討論并概括出核電站用很少的核燃料可以產生大量的電能;可以大大減少燃料的運輸量;適于缺少常規能源(化石燃料)的地區等主要的優越性。
五、太陽能
本節教學,建議采用自學指導的方法進行。上課時,教師可用幻燈或小黑板出示指導學生自學的問題。接著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最后要求學生回答問題,并且提出自己弄不明白或弄不懂的問題。配合教學,可以放映教學錄像帶“太陽能”。
指導學生自學的問題建議如下:
①人類直接利用太陽能有哪些重要意義?
②舉例說明,人類目前直接利用太陽能有哪些途徑?你是否有新的途徑提出來?
③要大規模地開發和利用太陽能還存在哪些困難?人類要克服這些困難,必須依靠什么?
六、節能
本節教學,建議采用問題討論的方式進行。上課時,教師首先出示需要討論的問題。接著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并分組討論,然后由小組代表匯報討論結果,最后教師對學生討論的結果作進一步歸納,即為本節課的小結。
討論的問題建議如下:
①舉例說明什么是能源的利用率?
②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節約能源的根本措施是什么?
③人類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的出路在哪里?
④如果每人年節約用電1千瓦時,那么,全國近12億人口節約用電,相當多少噸標準煤燃燒釋放的能量?(標準煤燃燒值為2.93×107焦/千克)
(計算結果是相當1.47×108千克,這個數字是可觀的!)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