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大國雙邊關系撮要
來源:網絡整理 2024-11-25 10:09:05
1.英法關系
(1)18世紀英法之間為爭奪歐洲霸權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發生戰爭。結果法國戰敗,丟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2)法國大革命和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英國多次組織反法同盟,武裝干涉法國革命,同拿破侖爭奪歐洲霸權,最后英國打敗法國。
(3)在1777年北美獨立戰爭取得薩拉托加大捷后,法國援美對英作戰。
(4)1814~1815年參加維也納會議,通過限制法國,保持歐洲均勢等決議,英國還奪得了許多原屬法國的海外殖民地。
?(5)1853~1856年英法聯合同俄國進行克里米亞戰爭,結果打敗俄國。
(6)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對付共同敵人德國,維護自身利益,英法組織包括俄國在內的"三國協約"集團。
(7)一戰期間,英法聯合在西線對德作戰,并最后取得戰爭勝利。
(8)戰后在巴黎和會上,法國極力想削弱德國,英國則奉行歐洲"均勢",反對過分削弱德國,英法產生矛盾。
(9)戰后初期,英法共同操縱國聯,都反對美國插手歐洲事務。二三十年代在德國賠款問題和法國安全問題上,兩國意見分歧;30年代面對法西斯侵略擴張,采取綏靖政策。
(10)二戰期間,兩國共同實施敦刻爾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共同對敵。
(11)二戰后兩國共同接受美國馬歇爾計劃援助,加入北約。現在兩國都是歐盟成員國。
2.英德關系
(1)在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時期,英國聯合普奧反法。
(2)1814~1815年英國同普奧共同操縱維也納會議,建立維也納體系。
(3)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后,英德矛盾成為帝國主義主要矛盾,英、德分別組織"三國協約"和"三國同盟"兩大軍事集團,瘋狂擴軍備戰。
(4)一戰爆發后,英法在西線相繼取得馬恩河、凡爾登、索姆河、日德蘭等戰役的勝利,最后打敗德國,取得一戰勝利。
(5)一戰后,在巴黎和會上,奉行"均勢",反對過分削弱德國;參與瓜分德國海外殖民地。
(6)20年代在德國賠款和法國安全問題上,英國偏袒德國;道威斯計劃通過后,對德提供貸款,扶植德國;參與簽訂洛迦諾公約,提高德國政治地位。
(7)30年代對德實行綏靖政策:對德實施普遍義務兵役制,開進萊茵不設防區不予反擊;對德入侵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制造慕尼黑陰謀;德國突襲波蘭,英法卻坐視波蘭滅亡而按兵不動。
(8)二戰爆發后,英國逐漸堅定了反法西斯斗爭決心:不列顛之戰使德國遭到第一次重大失敗;丘吉爾和羅斯福發表《大西洋憲章》;參與發表華盛頓26國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阿拉曼戰役戰勝德意在北非的軍隊,北非登陸迫使德意軍隊投降;諾曼底登陸,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相繼參加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
(9)二戰后,參與對德國及其首都柏林的分區占領;在紐倫堡對納粹戰犯進行審判。
3.法德關系
(1)法國大革命期間,普奧首先組成聯軍干涉法國革命,后又積極參加反法同盟,多次武裝干涉法國革命。
(2)1814~1815年在維也納會議上,普奧等國操縱會議,通過對法不利的決議。
(3)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結果法國戰敗,對德割地賠款。
(4)一戰前,法德矛盾成為帝國主義三大矛盾之一,法、德分別加入互相對立的兩大軍事集團。一戰期間英法組成聯軍在西線對德作戰,并最終打敗德國。
(5)一戰后,在巴黎和會上,法國主張全面削弱德國。凡爾賽和約規定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開采德國薩爾煤礦,參與瓜分德國海外殖民地。
(6)巴黎和會后,嚴格執行凡爾賽和約,削弱德國;1923年法、比聯合出兵魯爾,造成魯爾危機;為了尋求安全保障,先后同比、波、捷、羅、南等國結盟;30年代參與簽訂洛迦諾公約,提高德國政治地位。
(7)二戰爆發前對德實行綏靖政策,二戰初期在德國入侵下,法國滅亡,貝當在維希建立傀儡政權,戴高樂領導法國人民英勇抗德。
(8)二戰后期,與美英分區占領德國,參加紐倫堡對納粹戰犯的審判。
4.英美關系
(1)1775~1783年的獨立戰爭,美國擺脫英國殖民統治,贏得獨立。
(2)1846年美國從英國手中取得俄勒岡。
(3)1899年美國提出對華"門戶開放"政策,首先得到英國承認。
(4)一戰后期,美國加入協約國作戰,企圖與英法爭奪戰利品。
(5)一戰后美國企圖憑借世界經濟霸權地位,實現統治全世界的野心,同英國力圖保持海上霸權,繼續擴大殖民地的意圖發生矛盾,英美矛盾成為主要矛盾。在巴黎和會上,英法美共同操縱會議,并共同策劃反蘇。國際聯盟成立后,因受英法控制,美國沒有參加。在華盛頓會議上,美國通過《四國條約》埋葬了英日同盟,《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取得與英國相等的制海權。
(6)一戰后許多問題上英美采取相近態度或共同行動。如武裝干涉蘇俄革命,德國賠款問題和綏靖政策。
(7)二戰爆發后,英美在反法西斯斗爭中密切配合,協調行動,對打敗法西斯作出了貢獻。
(8)二戰后,美國取得世界霸權,打著反殖民主義旗號,排斥英法勢力。英國無力與美抗衡,在國際事務中追隨美國。
5.美日關系
(1)1853年美國人柏利率艦隊首先打開日本大門。
(2)一戰期間日本獨霸中國引起美國不滿,府院之爭反映美日對中國的爭奪。1921年召開的華盛頓會議,打破了一戰期間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九國公約》使中國又回復到幾個大國共同支配的局面。
(3)30年代日本大舉侵華,損害美在華利益,美助蔣抗日。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美日在亞太地區角逐,最后美敗日取勝。
(4)日本投降后,美為擴大在東亞的勢力,派軍以"盟軍"名義單獨占領日本。1946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偏袒侵華日軍戰犯,還保留了日本天皇制。
(5)二戰后,美國大力在經濟上扶植日本,尤其是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期間,美國向日本大量訂貨,刺激了日本經濟發展。60年代末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進入70年代美日經濟競爭劇烈,政治上日本開始奉行獨立自主政策,不再惟美國馬首是瞻,雙方矛盾加深。
相關推薦:
高考歷史知識點匯總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