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人文地理事象的地域分異
來源:網絡整理 2024-11-21 10:28:54
所謂地域分異規律,是指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及整個景觀在地表按一定層次發生分化并按確定方向發生有規律分布的現象。例如,從赤道至兩極,從沿海向內陸,從山麓至山頂,都可以觀察到不同屬性的自然地理環境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形成地域分異規律的基本因素有兩種:一是太陽輻射能隨緯度而變化,二是地球內能導致的海陸分布與地表起伏。它們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影響都是不平衡的,二者在地球表層自然界中的深刻作用,便決定了地域分異具有地帶性。這些地理現象及其成因、特性、表現形式以及彼此間的關系,是自然地理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筆者在人文地理研究中,發現不少人文事象也同樣具有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與垂直地帶性規律。認真總結這些規律,有利于人文地理研究的深化,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用價值。
緯度地帶性規律
人文地理的緯度地帶性規律是指地表人文事象大致隨緯度方向產生有規律的南北變化。例如,在人種地理上,人的膚色大體與緯度成反比關系,即緯度越低,膚色越深。黑種人起源并主要分布在低緯地帶,黃種人起源并主要分布在中緯地帶,白種人則起源并主要分布在較高緯度地帶即是明證;人的身高也與緯度有密切關系,其大致與緯度成正比,即隨著緯度的增高而增高,如我國低緯地區的華南人與西南人身材中等偏矮,中緯度地區的華中與華東地區人的身材屬于中等,較高緯度地區的東北人、西北人與華北人的身材中等偏高;至于人的臉型、唇厚、鼻高、汗腺、毛發等生理現象都與緯度有一定關系。在農業地理上,農作物的品種、產量:耕作制度及復種指數等存在著明顯的緯度差異。在旅游地理上,中國人文旅游資源的“北雄、南秀、中古”的地帶性特征鮮明。在文化地理上,我國人的性格特征、語言、服飾、飲食、園林、民居、文學、音樂、戲劇、書法、繪畫等文化事象更是南北有別,地域風格存在明顯反差,不少文化產品“北雄南秀”的地帶性特征十分明顯。這種地域分異現象即使在一個小的區域也是存在的,例如同是陜西民歌,北、中、南三個地帶就有明顯的不同風格:陜北民歌粗獷豪放,陜南民歌委婉流暢,陜中民歌清新雅趣。在世界經濟地理上,歐洲的北部與南部,非洲的北部、中部與南部,中國、美國等國的南北地區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上都存在一定的地帶性差異。在世界政治地理上,南北矛盾與南南合作等也與緯度地帶性規律有一定的聯系。
經度地帶性規律
人文地理的經度地帶性規律是指地表人文事象大致隨經度方向產生有規律的東西變化。例如,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由于沿海與內陸在區位、地形、氣候、交通諸方面的不同影響,東西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性,即經濟地理上存在著較發達的東部地帶、次發達的中部地帶和較落后的西部地帶。我國政府按照它們各自不同的特點,分別制定不同的發展目標和政策措施,客觀依據實質上是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上的經度地帶性差異。又如,我國人體身高不僅具有前面述及的緯度地帶性差異,而且還存在明顯的經度地帶性差異。在同緯度地帶,人體身高有著由西部內陸向東部沿海遞增的趨勢。1978—1980年國家體委、教育部、衛生部聯合組織對全國16個省份的18萬多大、中、小學生的體質調查材料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此外我國的人的心理與性格特征、思想觀念、人才分布、文化教育水平、民居建筑等文化現象在沿海與內陸也存在著較大的東西差異,具有一定的經度地帶性規律。上述這種社會、經濟、文化的經度地帶性差異,在歐洲、北美洲及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地區也表現得比較明顯。再從社會發展的歷史上看,在農業文明社會時期,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緯度地帶性特征比較鮮明;在工商文明社會時期則經度地帶性特征較為突出,東西差異(或沿海與內陸的差異)的矛盾已超過了南北差異的矛盾。這一時空變化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體現。
垂直地帶性規律
人文地理的垂直地帶性規律是指地表人文事象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而產生有規律的變化。例如,在人體身高上,我國海拔較高的地區普遍低于海拔較低的地區。有調查資料表明,同是大城市,海拔高度在10米以下的天津、上海、南京等城市,男性平均身高為171—173厘米,女性平均身高為159—161厘米,而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西寧、蘭州、貴陽等城市,男性平均身高為167—170厘米,女性平均身高為155—159厘米。在社會、經濟、交通、文化等方面,山區與平原均差別很大。在山高谷深的我國西南山區,農業呈立體布局,農作物與耕作制度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有規律地遞變的社會經濟現象,以及“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地域文化現象都非常突出。即使在具體的文化產品上也可以見到垂直地帶性差異作用的印痕。如同是氣候寒冷地區的民族舞蹈,居住在低海拔平地的俄羅斯人的舞蹈動作幅度大,運動劇烈;而地處高海拔的青藏高原藏族人的舞蹈動作幅度小,運動和緩(因缺氧,減輕疲乏)。同是民歌,山區民歌的音量、音調都高于平原民歌。這類例子不勝枚舉。
這里須說明的是,人文地理的地域分異規律主要是在自然地理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間接性的特點;加之入文地理事象的形成還受到社會、歷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具有復雜性與時空變動性的特點。因此,在地域分異規律的表現上有些往往不很明顯,大多具有“隱域性”特征,不少需要深入透視與挖掘才能發現。物質世界具有“天人合一”的特點與規律,人文與自然在不少方面存在息息相通之處。我們認為,適當借鑒自然科學的某些研究方法與理論成果,有助于人文科學的深入研究,從而更好地促使人們深入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并總結一些帶規律性的東西。當前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理論與方法上都還比較薄弱和落后,在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指導下,適當吸取自然地理學的某些理論成果與研究方法,或許是加強人文地理學建設的一條有效途徑或可貴思路。
相關推薦:
高考地理知識點匯總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