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生物圈的穩態
來源:網絡整理 2024-11-19 15:01:52
一、書本基礎知識整理
1、生物圈的概念
2、生物穩態的自我維持
能量來源
物質來源
多層次的自我調節能力
3、酸雨等全球性環境問題
硫循環
基本情況
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酸雨形成的原理
酸雨的危害
4、生物圈的保護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5、觀察二氧化硫對植物的影響
二、思維拓展
1、理解生物圈
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區域都屬于生物圈。生物圈是由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整體,是高度復雜而有序的系統。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多層次的生態系統,其結構和功能是不斷變化的,并且不斷趨向于相對穩定的狀態。
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陸地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森林生態系統,我國最大的生態系統是草原生態系統。
2、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
①能量的消耗大于能量的固定,使能量的收支失去平衡。
②物質:大量的物質資源被快速消耗,都得不到相應補充和恢復,導致嚴重的資源危機阻斷生物圈物質循環的回路,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③與其他生物的關系:人類活動造成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物種滅絕速率大大加快,生物多樣性蒙受巨大損失。
3、可持續發展的含義
(1)含義:指在滿足當代人需要和發展的同時,不損害人類后代滿足其自身需要和發展的能力。
(2)根據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未來的經濟技術體系必須符合以下兩點:
①所有的生產原料都必須是可以再生的。
②在生產過程中不產生有害物質或者不對環境產生不利的影響,任何產物和廢物都是物質循環中下一個環節的原料。
(3)可持續發展要求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人類賴于生存的自然資源和環境。
4、水體富營養化
(1)富營養化
指水體中N、P等植物必須的礦質元素含量過多而使水質惡化的現象。
污染源: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農田排水
成因:當污染源匯集到池塘、湖泊、海灣時就會使水體中N、P等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增多,致使藻類植物、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由于繁殖、生長過程需要消耗大量氧氣用以進行呼吸作用,致使水中溶解氧的含量降低,而且當藻類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死亡之后,其遺體首先被水中需氧微生物分解,從而進一步降低溶解氧的含量,然后被厭氧微生物分解,同時產生H2S、CH4等有毒氣體,因而造成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死亡,引起水華或赤潮現象。
(2)比較
"赤潮":指海水發生富營養化的現象。
"水華":指淡水發生富營養化的現象。
5、SO2對植物的影響
①SO2對細胞膜透性的影響。大量觀察研究表明,細胞膜是SO2作用的最初部位,植物接觸高濃度SO2之后,細胞膜首先受到損傷繼而膜透性發生改變
受害順序:葉片→葉柄→植株
葉片受害與葉齡的關系:成熟葉→老葉→幼葉
課時35跟蹤訓練
一、選擇題
1、關于生物圈穩態的自我維持的原因中,不正確的是( )
A、源源不斷的太陽能是生物圈維持正常運轉的動力
B、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種必須的物質
C、生物圈具有多層次的自我調節能力
D、CO2的增加必定破壞生物圈的穩態
2、環境污染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從生物圈的功能上分析,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 )
A、人類排放廢物的增加
B、能量循環回路在一定程度上被阻斷
C、自動凈化能力被阻斷
D、物質循環回路一定程度上被阻斷
3、生物對地球上的各種物質利用的特點是( )
A、只利用一次 B、只能有限地利用
C、反復利用 D、單向地利用
4、人類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 )
A、人的增多 B、科學技術進步
C、物質豐富 D、生物圈的穩定
5、觀察SO2對植物的影響過程中所用的植物應放在向陽處,其目的是( )
A、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 B、提高溫度
C、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 D、促使氣孔張開,以利于SO2迅速進入植物氣孔
6、為古代植物由海洋登陸創造了有利條件的是( )
A、氮 B、氧 C、臭氧 D、二氧化硫
7、近年我國東海多次發生赤潮,給海水養殖業帶來重大損失,從生態學角度分析,產生赤潮的原因是( )
A、大氣中的CO2增多
B、工業和生活廢水大量排入海洋
C、樹木的大量砍伐
D、海洋石油的開采
8、不是由于人類活動引發的環境問題是( )
A、舟山漁場魚類大量減少
B、菲律賓山區火山爆發
C、北京地區的酸雨
D、淮河流域水質遭受污染
9、硫從生物群落返回無機自然界的主要途徑及形式是( )
A、分解者分解,SO2
B、分解者分解,SO2,SO42-
C、動植物的遺體燃燒,SO2
D、生物的分解,SO42-
10、下列有關硫循環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可以被生產者吸收
B、硫細菌必不可少
C、酸雨是化石燃料大量燃燒引發的
D、硫在生物群落中隨蛋白質的代謝進行流動。
11、下列能通過生物富集作用在生物體內積累的是(多選)( )
A、酸雨 B、DDT C、汞 D、鉛
12、通過觀察SO2對植物的影響可知,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多選)( )
A、同一片葉子受SO2危害的順序是先葉子后葉柄
B、在一定濃度的SO2范圍內,同一植株的幼葉先受害,老葉后受害
C、植物葉片受SO2危害后葉片褪綠,變成黃白甚至死亡
D、SO2對植物的傷害起始于對膜通透性的改變
二、非選擇題
13、下面是有關生物圈的問題,請回答
(1)生物圈內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所形成的三極結構,接通了從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經過各種生物的多級利用,再分解為______________重新循環的完整回路。
(2)生物圈在物質上是一個_____________的生態系統,而在能量上則是一個________的生態系統。
(3)造成生物圈中能量收支失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為了維持生物圈的穩態,對野生生物資源應當在___________________的同時加強_____________,對瀕危物種,應當禁止__________________,并采取______________和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進行保護。
14、下圖是硫循環示意圖,據圖填名稱或回答問題。
(1)在生態系統中①、②、③的成分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
(2)圖中少了一個重要箭頭,請填在圖中
(3)為減少大氣中SO2的污染,人類應減弱的途徑是(填字母)__________,應加強的途徑是____________。要使這兩方面得以實現,人類應采取的具體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工業生產中產生的SO2是酸雨(pH<5.6)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人設計實
驗,研究酸雨對植物的毒害作用。實驗過程如下圖所示(除圖中特別說明的外,
其他條件甲、乙均相同):
每日2次定量
噴灑一定pH
的由硫酸配 每日2次定
制的"酸雨" 量噴灑清水
實驗結果表明,"酸雨"使植物葉片變黃,而對照實驗中的植物沒有變黃。該實驗說明,"酸雨"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影響。
參照上述裝置和試劑,以小麥種子為實驗材料,嘗試設計實驗,探究兩種不同pH的酸雨對種子萌發率的影響。
①探究的問題:不同pH的酸雨對小麥種子萌發率的影響。
②作出的假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實驗步驟(簡要敘述):
④實驗預期結果與分析(實驗預期結果多種多樣,寫出其中3種并加以分析):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D 3、C 4、D 5、D 6、C 7、B 8、B 9、B
10、B 11、BCD 12、ACD
13、(1)無機物 有機物 無機物
(2)自給自足 開放
(3)人類在生產活動中大量動用生物圈經過漫長的歲月積存起來的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氣
(4)合理利用 保護 采伐或捕殺 人工繁育 自然保護區
14、(1)生產者 消費者 分解者
(2)土壤或水體中SO42-→①
(3)A和D E 植樹造林種草 控制污染源
15、②不同的PH酸雨對小麥種子萌發率的影響程度不同(或相同)
③用上述實驗裝置和試劑,采用兩種pH<5.6的"酸雨"進行實驗,設置清水對照;在3個花盆中播種同樣數量(例如50粒)的小麥種子,在相同而適宜的環境中培養一段時間(7天)后,分別統計3個裝置中的種子萌發率。
④a、如果3個裝置中,種子萌發率沒有差異,那么說明酸雨對小麥種子萌發率無影響;b、如果3個裝置中,pH越小,種子萌發率越低,說明酸雨對小麥種子萌發有抑制作用,且隨著pH的減小,抑制作用越大;c、如果3個裝置中,pH越小,種子萌發率越高,說明酸雨對小麥種子萌發有促進作用,且隨著pH的減少,促進作用越大。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