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物理電荷知識總結
來源:網絡整理 2024-11-15 22:46:5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摩擦起電現象,知道自然界中存在兩種電荷,并且了解正負電荷是怎樣規定的。
(2)理解電荷間的相互作用。
(3)知道驗電器的結構和原理以及如何檢驗物體是否帶電。
(4)了解電荷量的概念及單位。
(5)了解原子結構,物體不顯電性的原因。
(6)了解自由電子的概念及元電荷。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兩種電荷相互作用的實驗,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2)初步認識實驗歸納法再物理學中的重要應用
(3)建立原子結構模型,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4)運用驗電器檢驗物體是否帶電,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加強唯物主義教育,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重點、難點: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律
二、知識點歸納
1、電荷
(1)摩擦起電:摩擦過的物體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現象,這就是摩擦起電的現象
(2)兩種電荷:①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的電荷叫做正電荷②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的電荷叫做負電荷
(3)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4)驗電器:①驗電器的結構:金屬球、金屬桿、金屬箔②作用:一是檢驗物體是否帶電,二是檢驗物體帶電性質③工作原理:同中電荷互相排斥④使用方法:用帶電物體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就有一部分電荷轉移到驗電器的兩片金屬箔上,這聯翩金屬箔由于帶同種電荷互相排斥而張開。張開的角度越大,表示傳給驗電器的電荷越多。
2、電荷量
(1)電荷的多少叫做電荷量,簡稱電荷,電荷的單位是庫侖,簡稱庫,符號是c。
(2)元電荷:電子是帶有負電最小電荷的粒子,人們吧最小電荷叫元電荷,常用符號e表示,1e=1.6×10-19c;任何帶電體所帶電荷都是的正整數倍。
(3)自由電子可以移動:金屬中有些電子可以自由移動,人們把這些可以自由移動的電子叫做自由電子
原子結構:①原子是有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得半徑大約只有原子半徑的十萬分之一。②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電子在核外繞核運動。③在通常情況下,原子核所帶電荷與核外電子所有電子總共帶有的負電荷在數量上相等,整個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對外不顯電性。
3、導體和絕緣體:
(1)有的物體善于導電叫做導體,例如金屬、人體、大地、石墨、食鹽水等溶液,等等這些都是導體。
(2)有的物體不善于導電叫做絕緣體,例如:橡膠、陶瓷、塑料、油、純水、紙、干燥的木棒、玻璃等都是絕緣體。
(3)導體和絕緣體沒有明顯的界線,在條件改變后,絕緣體可以變成導體,導體也可以變成絕緣體。
三、相關知識超強連接
(1)摩擦起電的實質:①由于不同物質的原子核對核外電子的束縛能力不同,當兩個物體相互摩擦時,哪個物體的原子核對核外電子的束縛本領弱,它的一些電子就會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失去電子的物體帶正電,得到電子的物體由于帶有多余的電子而帶負電。②摩擦起電實質上并不是創造了電,只是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了另一個物體,使正負電荷分開,電荷的總量并沒有改變。相互摩擦的兩個物體,必然帶上等量的異種電荷,帶正電的物體缺少電子,帶負電的物體有了等量的多余的電子。③在轉移過程中只能轉移核外的電子,原子核是穩定的。
(2)摩擦起電的條件:①相互摩擦的物體是不同的物質,同種物質的原子核對核外電子的束縛能力是相同的,不會出現電子的得失,因此不可能起電。②摩擦起電的兩個物體要與外界絕緣,如果用手拿著金屬棒去摩擦別的物體,金屬棒是不會帶電的,這是因為金屬、人體、大地都是導電的,摩擦過的金屬棒上帶的電通過人體傳給大地,因此金屬棒不帶電。③摩擦起電的物體束縛電子的本領由弱到強的次序是:毛皮、玻璃、云母、羊毛、尼龍、絲綢、硬橡膠、金屬、松香、硫。上述物質中任何兩種物質相互摩擦,排在前面的物質原子核對核外電子束縛本領較弱,常常帶正電。排在前面的物質原子核對核外電子束縛本領較強,常常帶負電。
(3)Ⅰ、檢驗物體是否帶電的方法:①利用正負電荷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②利用電荷之間互相作用的性質。③用驗電器來檢驗物體是否帶電。
Ⅱ、判斷物體究竟帶正負電的方法:①利用電荷相互作用的規律來判斷。②利用驗電器來檢驗。
(4)“中性”和“中和”的區別:
中性是指原子對外不顯電性即原子核所帶電荷與核外電子所有電子總共帶有的負電荷在數量上相等,整個原子呈中性。物體呈現中性并不是物體沒有電荷,只是物體里的正負電荷數量相等。
中和是指帶有等量的異種電荷的物體接觸時,電荷發生轉移,最后兩個物體都呈現中性的一種現象。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