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復習文綜考試主要理論觀點應用
2024-11-11 15:13:07網絡整理
1.現代化理論
根據學術研究的進展和高考命題人員的調整,現代化理論已成為新一輪歷史高考命題的主導理論。通常情況下,現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化的過程,其動力是工業化,涉及整個社會的各個領域,現代化是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近現代史的主體線索。
這一過程,包含物質生產方式的改變(指工業化)、民主政治體制的確立(指民主化)、社會生活和風俗的演進(城市化)、人們思想意識的演化(指合理化和世俗化)等內容。縱觀中外歷史,現代化有兩種類型:原發型,即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傳導型,即內在因素不成熟,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沖擊而走上現代化的國家,如日本等。從社會制度來說,有多種模式,主要有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發展中國家現代化模式。現代化理論并不排斥生產力和革命論的觀點,仍承認生產力是帶動一切領域變化的動力。就中國近現代史來說,是現代化不斷推進和演化的過程。民族獨立和革命,其起點和歸宿都是現代化。建國以來的歷史,就是不斷探索和推進現代化的歷史。
現代化理論是一種全新的史學觀點,按中國多數學者的觀點,把近代以來的現代化進程劃分為第一次現代化和第二次現代化兩個階段:第一次現代化是指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第二次現代化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化和知識經濟崛起而開始起動的新型現代化。按現代化理論,其與中學歷史教材的階段劃分基本是一致的。如以中國近代史前半期為例,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是中國現代化的發端;洋務運動,是現代化的器物變革,工業化的起步;維新變法,是進入制度層面變革,是全面推動現代化的嘗試;辛亥革命,是現代化更高層次階段;新文化運動,是思想文化領域對現代化的全面呼應:世界近現代史按現代化進程可劃分以下幾個階段;14、15世紀至18世紀中期,是現代化的醞釀、啟動時期;18世紀工業革命到19世紀60年代,是現代化的發展時期;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末,是現代化在全世界擴展時期;20世紀上半期,是現代化的調整和震蕩時期,二戰后至20世紀70年代,是現代化穩定發展時期;20世紀70年代至今,現代化進入新的高潮階段。
2.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靈魂,是史學研究的理論根據和基本方法。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是歷史思維能力,其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應用水平的把握。正如當代史學家何茲全所說:其"仍然是最先進的歷史科學的理論。"高考《考試大綱》中"史論結合"的基本要求即體現了這一宗旨,要求學生在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時,既不能缺乏理論應用,也不能將史實與理論游離,或將理論"標簽化",而應當在正確理論指導下,對有關史實進行科學分析。
(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矛盾。這一基本矛盾推動著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復雜發展。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又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力的決定作用表現為生產力的性質和水平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和形式。生產力是第一位的,是人類得以發展的決定因素和終極力量,還是衡量社會是否進步,認識和評價歷史現象的根本標準。生產關系的反作用表現為生產關系同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發展;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時,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變革有革命和改革兩條途徑。蒸汽時代、電氣時代,生產力發展導致生產關系變革即說明了這一原理。
(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又具有反作用。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表現為它決定了上層建筑的產生、性質和變化發展。上層建筑的反作用表現為它若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時則促進經濟基礎的發展;若不適應經濟基礎要求時則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體現了二者的關系。
(3)階級和階級斗爭
在階級社會里,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是社會的基本矛盾。階級斗爭分為三種形式:一、經濟斗爭,如芝加哥工人1886年的罷工斗爭;二、政治斗爭,如1871年巴黎公社的斗爭;三、思想斗爭,如法國啟蒙運動。社會轉型時期的階級斗爭推動社會形態的質變。其途徑分為革命和改革兩類:改革引起的社會質變,如明治維新等;革命引起的社會質變,如法國大革命等。
(4)人民群眾及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杰出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眾的作用為基礎的。人民群眾是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是社會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變革社會制度的決定力量。歷史人物是歷史活動的發起者,是重大歷史事件的策劃者和指揮者,是歷史進程的影響者。在歷史人物評價時要注意唯物觀點的運用。其基本原理是:既要肯定人民群眾的作用.但也承認杰出人物對歷史發展的加速或延緩作用。在肯定領袖人物的作用的同時,又要反對個人迷信。
(5)繼承和發展
繼承和發展是研究、對待歷史文化遺產的態度和方法的范疇,對待歷史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和方法應該是批判地繼承,在繼承中發展。第一,如何批判地繼承歷史文化遺產:歷史發展的連續性決定了繼承的必要性。繼承不等于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全盤肯定,而應是批判地繼承,因為歷史文化遺產往往存在時代和階級的局限。第二,如何在繼承中發展歷史文化遺產:繼承是前提,發展是歸宿,繼承是為了發展。
(6)原因和結果
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必然既是先行后續的關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在一定條件下,兩者可以互相轉化。歷史的因果聯系主要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同因異果、同果異因、互為因果、系列因果等六種類型。第一,一因多果:一因多果即是由一種原因引起多種結果。如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果:從中國角度看,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強加緊對華資本輸出,由此引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客觀上促使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為挽救民族危亡,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從日本角度看,促進日本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從遠東國際關系看,俄法德三國干涉還遼、日俄矛盾尖銳。第二,一果多因:一果多因即一種結果由多種同時起作用的原因所引起。如明清時期我國科學技術落后的原因:專制主義空前加強;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八股取土與文字獄;閉關政策阻礙了中外文化交流等。第三,同因異果:同因異果即同樣的原因在不同的條件下產生了不同的結果。如北美與拉美同樣在啟蒙思想的影響下掀起了要求擺脫歐洲殖民統治的民族獨立運動,最終北美獨立后成為統一的美利堅合眾國,拉美未形成統一的國家。第四,同果異因:同果異因即同樣的結果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如阻礙英、美、日、德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原因分別是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統治、外國的殖民統治、幕府封建統治、國家的分裂。原因雖不同,但最終都導致了革命或改革,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第五,互為因果;互為因果即同時存在于歷史整體中多種因素的互相作用,更多地存在于歷史的橫向聯系中。如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推動了工農運動的高漲;工農運動的高漲,又促進了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第六,系列因果:系列因果即歷史因果的系列化和連續化。它在歷史縱向發展中大量存在,是一種內在關系和必然聯系。如唐朝中期封建經濟的發展引起土地高度集中,使均田制遭到破壞,租庸調制無法維持,導致政府財政困難。
(7)內容與形式
內容是事物內部各種要素的總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礎;形式是事物內部各種要素的結構或外部表現方式。內容決定形式,形式依賴于內容;有什么樣的內容,就會有什么樣與之相適應的形式;內容的發展決定著形式遲早要發生變化。形式對內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當形式適合內容時,可以促進內容的發展;當形式不適合內容時,就阻礙內容的發展。第一,內容和形式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無內容的形式或無形式的內容都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體。如手工作坊這一經濟形式對應的內容是手工作坊主剝削幫工、學徒,體現了封建剝削關系,而與手工工場這一經濟形式對應的內容是手工工場主剝削雇傭工人,體現了資本主義剝削關系。第二,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區,同一歷史內容往往可以有多種形式加以表現,這正說明了歷史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如同樣在農村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農業資本家,在英、德、美、日卻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英國是新貴族,德國是容克地主,美國是種植園主,日本是新興地主。第三,歷史上有許多形式相同、內容不同的歷史現象。如中國近代史上兩次國共合作形式是相同的,而內容是不同的。1924—1927年的合作是黨內合作,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建立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革命統一戰線,共同對付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1937—1945年的合作是黨外合作,建立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同對付日本帝國主義。
(8)現象和本質
現象是指事物的外部聯系和表面形式,是事物的外在體現。本質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質內在規律,是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事物的根本性質,對于該事物來說,就是它本身的特殊本質;對于其他事物來說,就是它們之間的本質區別。現象是個別的、片面和表面的東西,是事物本質的具體表現;本質是同類現象中一般的、共同的東西,要靠理解思維才能把握。本質是現象的根據,本質決定現象,并通過一定的現象表現自己的存在;現象又總是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事物的本質。歷史現象是復雜多樣的,大致有真相和假象兩種。認識歷史事物時,不能被假象所迷惑。如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從現象上看是維護各國在華利益和保護中國關稅權。但本質上是美國利用其優勢,實現獨占中國的侵略目的。
(9)個性和共性
個性是指事物的特殊本質及其所表現出來的特殊現象,也就是把一事物與其他事物區別開來的特殊性。共性是指同類事物的共同性和普遍性,即同類事物的共同本質及其所表現出來的共同現象。個性與共性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無個性的共性與無共性的個性都是不存在的。第一,提高自己從個性中歸納共性的能力:歸納共性即從同類事物中歸納出相同的屬性,一般采用類比法,即比較相同點。如英、法、美三國資產階級革命屬于三個不同的個性概念,從中可歸納出關于資產階級革命的共性;根本原因是舊的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資產階級為革命的領導階級;主力是人民群眾;政治目標是確立資產階級專政;經濟上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
第二,提高自己從共性中分析個性的能力:分析個性即在同類事物共性的指導下深入挖掘各自的特殊性,一般采用對比法,即比較不同點。
(10)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任何歷史階段和歷史事物,都充滿著錯綜復雜的矛盾,諸多矛盾分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事物復雜矛盾體系中的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主要矛盾決定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從屬于主要矛盾。兩種矛盾處于不斷變化中。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主要矛盾解決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第一,通過分析社會矛盾的存在以把握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方向:全面理清了一個歷史時期的社會主要矛盾,就能把握這一歷史時期的使命,就能把握這一歷史時期的發展方向。要根據主要矛盾的變化來說明歷史事物。如20世紀30年代,中共根據當時主要矛盾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政策。在30年代初,主要矛盾是中共代表的廣大人民群眾同國民黨反動派的矛盾;而30年代后期,中日民族矛盾則上升為主要??國內階級矛盾降為次要矛盾。因而中共調整了對國民黨的政策,由“反蔣抗日”發展到為“逼蔣抗日”“聯蔣抗日”。第二,通過分析社會矛盾的解決以揭示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歷史是在部分解決社會矛盾和根本解決社會矛盾兩種狀態交織過程中,曲折地向前發展的。部分解決社會矛盾是指革命或改革之后,原有的矛盾得到暫時緩和。根本解決社會矛盾是指革命或改革之后社會制度發生根本變革,舊的社會矛盾不復存在,代之以新的社會矛盾。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