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教案:統編版《文氏外孫入村收麥》(2)
來源:網絡整理 2024-11-04 21:07:55
合理。詩歌以“收麥”為敘事線索,雖然沒有正面描寫外孫在田中忙碌收麥的情景,但透過頷聯中鄰家的忙碌緊張,仿佛看到了文氏外孫幫忙收麥時忙碌的情景;而頸聯的兩個細節描寫從側面表現出外孫辛苦勞作的“饑乏”與“苦辛”;尾聯詩人毫不吝嗇的贊美再次證明了外孫收麥的辛勞。詩人雖然沒有正面描寫外孫收麥辛勞,但詩歌側面描寫麥收季節繁忙的勞動景象,處處體現出外孫收麥的辛勞。
4.詩歌里,詩人的感情變化是有層次的,請從每一聯中提取關鍵字,分析詩人感情的變化過程。
首聯,詩人首先交代麥子成熟的情形,然后敘述自己將依賴外孫收麥的情況,字里行間流露出對豐收的期待和對外孫的期望;
頷聯生起波瀾,連續的陰雨毀壞了收打作物的場圃,詩人的情緒也轉為焦慮,然而“一竿晴日”的到來使得詩人通鄉鄰一樣歡欣鼓舞,對比手法的運用,將詩人由焦慮到歡喜的心情表現的鮮明可感;
頸聯寫詩人“急炊大餅”“多博村酤”來款待辛苦的外三,細節描寫既表現了對外孫的疼愛,也表現了詩人對外孫敬老的欣慰;
尾聯議論抒情,直接表達對外孫的“足精神”的贊賞。
整首詩感情表達雖然溫和平靜,但富有層次,充分體現了詩人身后的生活底蘊。
首聯:欲——賴——期盼
頷聯:敗——舞——焦慮、歡喜
頸聯:償——勞——欣慰
尾聯:閉——憐——贊賞
5.綜觀全詩,詩人表達了哪些感情?
前兩聯寫欣慰、喜悅之情:有諸孫替老人收麥;多日陰雨,終有日出。后兩聯寫疼愛、贊賞之情:為諸孫急炊大餅、多博村酤、賦詩足精神。
四、比,與詩人同思
盡管《芣苢》《文氏外孫入村收麥》這兩首詩都是有關勞動的頌歌,但是它們在描繪勞動場景、歌頌勞動熱情方面又不盡相同,試分析其差異。
(1)表現手法上:①《芣苢》一詩運用重章疊唱的手法,直接把快樂采摘芣苢的全過程繪聲繪色地描寫出來,充滿了勞動的歡欣,洋溢著勞動的熱情;②《文氏外孫入村收麥》一詩運用對比、側面烘托的手法,間接展現了麥收時節的勞動場景,和諧和睦,其樂融融,其中既有對勞動艱辛的強調,更有對美滿團圓幸福生活的自足。
(2)思想主旨上:①《芣苢》這首詩讓我們了解了遠古太平盛世時期人們生活的一個場景、精神狀態,同時也讓我們了解到了古代人的生活理念:沒有戰爭、暴政、苛捐雜稅,內心安寧平 靜,生活上能夠豐衣足食。②《文氏外孫入村收麥》這首詩是詩人歷經生活波折之后對生活的真實體驗,歌頌的是濃濃的親情和勞動的歡樂。
五、悟,與詩人同感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1~2題。
游西湖
蘇轍
閉門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夢回。
行過閭閻爭問訊,忽逢魚鳥亦驚猜。
可憐舉目非吾黨,誰與開樽共一杯?
歸去無言掩屏臥,古人時向夢中來。
釋:蘇轍:北宋宰相、文學家,晚年為避新舊黨爭之禍,辭退官職,筑室于穎昌(今河南許昌市東),自號潁濱遺老。
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說從夢中醒來到西湖之上再游覽一次,結尾說古時的賢人在夢中紛紛向“我”走來,前后照應,強調“夢”帶來的快樂。
B.頷聯運用擬人、對偶手法,通過描述鄉民和魚鳥對他出游西湖的反應,從側面烘托出詩人多年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
C.尾聯中“歸去”一句,是說回到家后什么話也不說,擋住屏風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結局。
D.本詩結構圓合,以“閉門”始,以“閉門”終,表達宦情淡薄。文章也自然淡泊,意境閑淡,情趣悠遠。
答案:A
解析:A項,“帶來的快樂”的說法有誤,其感情應是郁郁寡歡、苦悶。
2.與陶淵明“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詩尾聯表達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
解析:陶淵明是田園詩人,向往田園生活。“樊籠”比喻官場生活,“復得返自然”,如鳥兒離 開樊籠一般的投進大自然的懷抱,內心的快意不言而喻。而蘇轍雖是辭官歸隱,但由注釋可知, 是迫于無奈。通過“閉門不出十年久”可知其深居簡出的生活,并無投身自然的樂趣。通過尾聯“古人時向夢中來”可知詩人不與外界交往,只與古人為友,聊以自慰,寫出了內心的孤獨、寂寞、無奈之情。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