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教案:《沁園春·長沙》 4(2)
來源:網絡資源 2024-10-09 10:42:19
結合背景,理解“悵、問”的情感:詩人立而觀景,借景抒情,蓄積的情感終于爆發為直白的發問,升華為哲理的思索。這時候,站在我們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詩人,而是一個關懷天下的哲人。
朗讀提示:要讀出深思。
?C、"攜"、"憶"、"記"懷人憶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喚起了詩人對年青時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動的思念和追憶,那是怎樣的人和事呢?作者是怎樣形容和概括的?(崢嶸為概括,風華、意氣、揮斥方遒、指點等等為形容)
補充資料,印證詞意:(學習知人論世的鑒賞方法)
1911年,18歲的毛澤東來到長沙,開始了他在此地長達13年之久的求學和革命斗爭生活。、1、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師讀書,常和同學在橘子洲一帶游覽游泳;
2、1918年4月,與何叔衡創立了以改造中國和世界為奮斗目標的新民學會;
五四時期,主編《湘江評論》,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文,引起了全國進步思想界的重視。
3、1915年9月,詩人印發反袁稱帝的小冊子;
4、1919年底組織和領導湖南驅逐軍閥張敬堯的運動。
這首詞用詩的語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討論:"攜"、"侶""同學"表明人物關系親密團結。
"崢嶸"、"稠"表明時代特點,艱難時世反襯人物的奮發有為。
"恰"引起的鋪敘表明人物的氣質稟賦、精神狀態和戰斗行動。
"糞土"形象不美,表現對軍閥官僚的蔑視恰到好處。
"中流擊水"寫盡豪情壯志,意味深長,令人聯想到"中流砥柱"。
?從詩人對往事的追憶中,我們聯想到怎樣的形象呢?從下片那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革命豪情和理想?(體會尾句作用,首句表明內容,尾句參透主旨)
提示:想其人憶其事,我們看到的既非古代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也非當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賭明天"。倒令我們想起顧憲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情懷,更令我們想到魯迅先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周恩來"面壁十年圖破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崇高理想。
明確:憶的是"同學"、"書生",站在我們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舊世界宣戰的斗士,一位心懷天下的偉人。
3、背誦全詩
高一語文教案匯總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