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教案:阿房宮賦 5(3)
來源:網絡資源 2024-10-09 09:59:34
⑨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兩個“哀”都是為動用法,為……哀嘆。鑒,以……作為借鑒。第一和第三個“后人”義同,是秦以后的人,這里主要指的是唐朝的統治者。第二個“后人”,是指唐以后的統治者。
(二)課文分析
第一段,寫阿房宮的雄偉壯觀。
開篇先用四個三字短句領起,音節緊湊,氣勢不凡,達到了先聲奪人的效果。這十二個字,既寫出了秦始皇一統天下的豪邁氣概,也寫出了阿房宮興建營造的非同凡響,語言簡練到不能刪削分毫的程度,筆力千鈞。接下來從全景到本體構筑,寫阿房宮的雄偉壯觀。“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勾勒出阿房宮占地廣闊、凌云蔽日的宏偉氣勢,給人一個總體的印象。“驪山北構而西折”四句,寫阿房宮是依著山勢、就著水流而修建的,仍然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奪天工的氣派。以下由寫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宮墻”,自然地過渡到寫阿房宮的建筑特點。其中實寫了樓閣、廊檐,描繪得細致入微;虛寫了長橋、復道,想象得神奇瑰麗,然后用夸張和襯托的手法,借寫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宮“一日之內,一宮之
間,而氣候不齊”的怪現象,陪襯出它的宏大寬廣。
第二段,寫阿房宮里的美人和珍寶,揭露秦朝統治者奢侈的生活,為下文的議論設伏。
先寫“妃殯媵嬙”的由來,說明是“六王畢,四海一”的結果,照應篇首。作者一連用了“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等六組排比句式,寫宮人梳妝打扮、“縵立遠視,而望幸焉”的凄慘生活。鏡如明星,鬟如綠云,“棄脂”漲渭水,焚椒蘭成煙霧……這些生動的描寫,既表現了宮女命運的悲慘,也揭示了勢始皇生活的驕奢淫逸。“燕趙之收藏”以下,由寫人的被欺導轉而寫物的被踐踏。在這里,原來六國珍藏的.玉石金鼎,像土塊、鐵鍋一樣堆棄著,“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第三段,由描寫轉為議論,顯示出作這篇賦文的本意。
先以“嗟乎”發為感嘆,對比人心事理,指出“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進而質問道:“奈何取之盡輜銖,用之如泥沙?”接著,用了六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盡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經過重重鋪墊,筆鋒一轉,讓“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驕固”的統治者進行較量,結果阿房宮成了一片焦土。
第四段,總結六國和秦滅亡的歷史教訓,向當世統治者發出警告。
作者連續慨嘆,情不能禁。“嗚呼”之后提出論點,闡明興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論據,指出愛民與長治久安的息息相關。最后,用“后人”的委婉稱謂,提醒唐統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轍,意味深長。
三、寫作特點
1、想象、比喻與夸張
阿房宮毀于戰火,其形制如何,早已無人能夠說清,《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見“有關資料”霍松林的《〈阿房宮賦〉鑒賞》引文)也不很詳。這給寫“阿房宮”造成了困難,也給作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空間。可以說,杜牧在這篇賦中藝術地再造了阿房宮。無論是對樓閣廊檐的工筆細刻,還是對長橋復道的潑墨揮灑,都是出自想象。這些奇特的想象不但不給人以造作之感,反而能帶動人沿著他開辟的路徑走下去,在頭腦中活現當年這座宮殿的盛況。這種效果的取得,和本文運用生動的比喻、大膽的夸張有直接關系。如“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一段出于想象,既是比喻,也是夸張,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2、描寫、鋪排與議論
從整體結構來看,本文前兩段以描寫為主,后兩段以議論為主。前面的描寫是為后面的議論作鋪墊的。但是,無論描寫還是議論,都大量采用了鋪排的手法,敘事言情,極盡其致,氣勢奪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寫中鋪排的例子,如“明星熒熒,開妝鏡也”一段;議論中鋪排的例子,如結尾一段的正反述說。這固然是賦體的傳統寫法,但值得稱道的是杜牧沒有像編類書一樣堆砌相同詞語,寫得不繁縟冗雜,而是恰到好處。
3、駢句散行,錯落有致
本文發揮了駢文的某些長處,如鋪排、對偶、押韻等,但也大量使用單句散行,增強表現力。如在用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六個四字句后,接以“盤盤焉,困困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一個散行的長句。這樣,句子整散結合,長短不拘,節奏鮮明,更富于表現力。 高一語文教案匯總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